早就说过了,远程轰炸机其实并不符合现在的作战需求,所以,轰-20这类的武器在未来十几年内都不会出现在我们的武器库里。

最近,一群脑子不怎么灵光的军迷们又开始作妖了,开始杜撰轰-200了。



不知道是哪个3D爱好者瞎画了一架大型战机的样子,就让很多人又嗨起来了。并且爆出什么重磅消息。



简单说说这些堆砌起来看上去高大上的词汇到底是什么意思吧:

首先,空天轰炸机本来就是伪命题。

很多人会对在轨的“轰炸机”报以幻想,但其实这是一个完全不可能存在的武器形式。原因很简单,如果一个航天器已经入轨,那么它将在轨道上稳定运行。



这时候如果对地面攻击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就是如何削减需要投送的武器系统的在轨动能。这并不是你从高楼上高空抛物这么简单的事情。太空中没有任何空气阻力,因此投射物如果需要削减动能就只能依靠火箭推进器改变自己在轨道上速度,这就要求一个Δv了。

简单的说就是物体在轨道上的速度不同决定了轨道高度,如果要改变轨道高度就得改变速度。如果我们按照火箭方程来看Δv=ωln(m0/mk),实际上如果依靠火箭向地面投射其消耗和地面上发射火箭是差不多的。

那么有人会问,为什么卫星返回地面并不需要一个巨大的助推火箭?这里面有一个时间上的谬误。一般我们发射一枚火箭,以咱们的昨天的神舟20号发射任务为例子:



发射昨天晚上17点17分发射火箭,在时间点580秒(不到10分钟)后,第二级火箭燃烧完毕实现脱离,这时候神舟20号飞船就已经获得了基本的轨道速度,后期的轨道调整依靠游机进行微调。在今天凌晨1时17分神舟20和问天舱完成对接,宇航员进入天宫空间站,这个过程经过了8个小时。这还是合适的发射窗口时间进行发射,不过别急8小时已经是很快的速度了,在神舟19号发射的时候,我们有6.5小时的世界纪录,这个速度是目前没有人能超越的。这只是入轨上天,再加上回来呢?

直接说世界纪录,还是神舟创建的,2024年11月3日16时12分,神舟18号载人飞船与空间站组合体分离。 2024年11月4日01时24分,神舟18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次返回整体时间历经了9小时12分钟,也是一个世界纪录。



当然了,神舟号飞船返回,里面装的是人,不能像导弹弹头一样暴力。在弹头进入大气层的末段不需要开伞减速等操作,那么咱们就得了解一下开伞减速这个过程占用了整个航段的多久了。

按照中国航天的一般流程来说,通常以飞船落入海拔高度120千米为界限开始计算再入段,飞船在再入段开始计时,经过10分钟的大气层减速,飞船到达海拔15千米的高度,这个时候会开主伞。



开伞后,7-10分钟飞船可以接触地面。



整体上进入大气层的再入段消耗不到20分钟的时间。

20分钟,和咱们之前提到的最短也要六个半小时的返回时间来比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时间,那么剩下的6-8个小时去哪里了呢?

简单的说,飞船在轨道飞行的时候可以理解为其运动的速度矢量和地球是垂直的,我们回到牛顿当初设想轨道的牛顿大炮上来:



一枚炮弹有一个速度V,在一个高台上发射,如果V很小那么就会落在A点,如果V大一些,会落在稍远点B点,这些弯曲的抛物线是地球引力作用在飞行的炮弹上的结果。那么如果V的速度更大则例如达到了7.9千米/秒,那么抛物线就会弯曲成一个圆首尾相互接炮弹就会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落不到地面上。如果速度再大炮弹会进入一个椭圆轨道,地球的质点成为椭圆形的一个焦点地球这枚炮弹就会沿着椭圆轨道围绕地球旋转,当速度再继续增大,例如每秒钟达到11.2 千米/秒的时候,地球引力就很难让这个炮弹闭合成一个椭圆,这就是第二宇宙速度——炮弹进入了逃逸轨道。



飞船返回也是一样,减速后“炮弹”的速度降低,如果从轨道面上来看飞船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螺旋下降的轨道,示意图画了不到一圈,实际上这个螺旋轨道绕着地球好多圈,因此这长达6-8小时的时间里,飞船一直是围着地球绕圈慢慢减速降低轨道高度逐渐进入大气层的。不可能直接走上图h0的路径。从时效上来说这个时间是省不下的。所以如果下达一个攻击指令,让轨道上的“轨道轰炸机”扔炸弹或者发射导弹,这枚弹头落地的时间至少就得有6个小时。对比我们的洲际弹道导弹不到40分钟的打击时间,6小时就太长漫长了,有那时间都打好几轮了。

那为什么洲际弹道导弹省时间呢?所有的洲际弹道导弹都是亚轨道飞行,根本没有入轨的动作,也就不需要繁琐的减速降轨返回的过程,从基本的原理上说这就是一个抛物线。即便是有的弹道导弹的射高达到了几千公里远高于大部分卫星的轨道高度,但是他们依旧是亚轨道飞行

所以,今天的第一个概念“空天轰炸机”本身就不实用,这个没啥需要讨论的,如果有在轨道上对地面攻击的武器系统,也并不可能是一个投放炸弹或者发射导弹的“轰炸机”,只可能是一个能量投射武器,依靠粒子束、微波束、激光束等接近或等于光速的能量武器进行对地打击。



但这东西现实吗?其实也不现实,低轨道模式下也得需要平均45分钟的时间才可以移动到目标上空。这个速度其实也没有洲际弹道导弹快捷,而且如果是打击其他纬度上的目标还牵扯到异面变轨的操作,有可能得耗费几周的时间才能移动过去。按照大国之间的作战调性来说,移动过去后仗都打完了。

其次,咱们再说说所谓的轰-200的武器和设备。

“20枚C型中微子弹”是什么个意思?

有时候啊,一些媒体会把自己闹不明白的物理学名词大规模脑补,补到牛顿、爱因斯坦、薛定谔等一系列的物理学大牛掀棺材板啊。

“中微子(Neutrino)”意思是“微小的电中性粒子”,又叫微中子、幽灵粒子、鬼粒子。这是一种轻子,而且又呈现电中性。因此这玩意不参与强相互作用以及电磁相互作用,只参与引力相互作用以及弱相互作用。由于弱相互作用距离非常短,而引力相互作用在亚原子尺度下又是十分微弱的,因而中微子在穿过一般物质时不会受到太多阻碍,所以连检测都难以做到。



1987年2月,大麦泽伦星系的1987A超新星爆炸,在日本的神冈探测器中收集到了19个中微子。要知道,一个超新星爆炸可以产出大约10的57次方个中微子。我们在一个高41.4米、直径39.3米的不锈钢圆柱形的容器,盛有5万吨100%的超纯水的超大型探测器中也就只能捕获到其中的19个而已。



原因是除非正面撞击氢原子,中微子根本不会对物质有任何作用,大部分中微子都是直接穿过地球继续向前飞过去了。

指着中微子做炸弹?是觉得中子弹厉害就认为更神秘的中微子更厉害吗?这玩意不撞击、不加热、不电离、不沉淀、不扩散,几乎存在任何相互作用等同于没有。说实话,一枚“中微子弹”放脑门上爆,还不如你拿着手机看一会手机屏幕上发出的光子对你的伤害大呢!

4台3D 50纳米超声波微型雷达?

这是三四线城市郊区的老破小居民区门口听某某讲座能领鸡蛋的路数了吧?

3D纳米超声波 无语了!



超声波雷达是有这玩意,地球上99%的超声波雷达会用在汽车倒车雷达上,为什么倒车雷达用超声波呢?原因是只要是物体就可以反射声波,可以有效的防止一些非金属障碍物在汽车倒车的路径上。但你见过飞机上用“超声波雷达”的吗?飞机的巡航飞行速度大部分维持在马赫0.95,相同介质中,声速是马赫1。用这个“超声波”去探测前面的物体,差不多等同于蜗牛的触须。起不到啥作用,车子的倒车雷达可以用这个是因为倒车的速度慢!飞机就别想了。担负这个谣言的轰-200用激光雷达W君都不带这么吐槽的。

纳米超声波更逗。这更是领鸡蛋的话术了,领鸡蛋的时候啥都是纳米的对吧。纳米技术应用于雷达是毫无意义的。是雷达波是纳米的还是器件是纳米的?或者只是PPT每词了凑上一个“纳米”显得时髦?

还有量子脉冲弹,冷源激光炮……这两个词不就是小区门口做体验的吗?各自理疗仪和脱毛仪上用这个做宣传吧?





W君仔细想想,是不是骗老太太那帮人觉得军迷更好骗?不用送鸡蛋就能框框的点赞回复“厉害了我的国”?还是相同的配方相同的味道啊……看来,军迷的素质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不过,也别怪军迷水平低。前几天一个院士的适配也给W君吓一跳:

也是刷头条刷到的,标题显示一克毁灭地球,还是一个院士披露。



这神马玩意?惊了!点进去看了看,该院士说一克反物质湮灭释放的能量可以毁灭地球。

如果真是这院士说的,那这院士撤了吧,别出来丢人。一克反物质+一克物质,湮灭之后释放的能量大约相当于4.3万吨TNT当量。如果这点TNT当量就能毁灭地球了,那当年炸广岛和长崎做啥?

常说,脑洞可以有,但得理智点啊,天才和疯子貌似只有一线之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