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对于尾气净化企业而言,是否面临挑战?
“公司汽油乘用车催化剂产品销量一年突破百万套,其中近半数配套新能源汽车,插电式混动汽车的高速增长已成为业务增长的重要驱动力。”4月25日,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云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今年一季度,“成都造”催化剂产品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取得“开门红”。他还透露,“今年储能业务将迎来爆发,海外市场收入或将迎来大幅增长。”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现在的“国六”标准到将来的“国七”标准,这家深耕环境催化剂领域20年的成都企业,如何凭借技术硬实力把市场的变量化为订单增量?在“双碳”背景下布局储能、氢能等新领域,如何迅速在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培育了五年的技术“种子”
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爆发
“市场爆发看似突然,实则是我们技术积累的必然结果。”王云坦言,早在六年前,企业就洞察到混合动力车的市场潜力,开始开发专用催化剂,“即便早期市场规模小、研发回报周期长,但我们的研发团队坐得住‘冷板凳’。”研发投入不降反增。“2024年,公司的研发投入呈增长趋势,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同比增加,如此大量的研发投入在业内并不常见。”王云说。
市场机遇十分关键。“当前我国自主品牌及造车新势力迅速崛起,汽车市场格局发生改变,我们凭借研发基础,抓住机会为自主品牌配套产品,满足市场新需求的同时提升了自身市场占有率。”王云告诉记者,如今,突破百万套的汽油乘用车催化剂销量中,新能源汽车配套占比近50%。
这一过程,要求企业的制造能力同步升级。“通过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我们的生产线已达工业4.0标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为‘成都造’催化剂产品赢得市场口碑。”他以最新一代天然气重卡催化剂为例,“成本较初代降低70%-80%,且完全满足‘国六’排放标准,是市场唯一。”在天然气重卡催化剂细分市场,公司市占率稳定在30%以上。
当前,我国正在研究制定“国七”标准,新的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意味着更严格的技术门槛。对此,王云直言“机遇大于挑战”。“我们5年前已启动技术预研,全系列产品对标欧七标准完成验证。”他说,公司计划在部分细分领域实现从“并跑”到“领跑”的跨越,“过去20年,我们打破了技术壁垒,未来,要让‘成都造’技术在国际市场有话语权。”
产业链协同效应持续发挥
海外储能业务取得“开门红”
“今年,我们预计新业务营收占比将大幅提升,海外储能市场正在爆发。”王云用“三条增长曲线”概括公司在“双碳”背景下的布局逻辑:环境催化剂业务为第一曲线,储能与储能+为第二曲线,复杂高性能复合材料结构件等前瞻领域为第三曲线。此前,公司90%的收入来自于催化剂产品。“布局底气源自底层技术优势,发展得益于成都良好的产业生态。”王云说。
在成都高新区,中自科技建设的先进固态电解质材料中试平台已经投运。“这是公共试验平台,有助于推动全产业链协同。”他介绍,“以固态电池为例,技术攻关成功后,中试平台如同纽带一般,支持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上下游企业进行验证,进一步放大技术成果。”
中自科技和成都龙头、链主企业强强联手,进一步夯实竞争力。与新研氢能联合,推动氢燃料电池重卡在成渝氢走廊示范运营;与通威集团签署战略协议,探索“光伏+储能”一体化方案,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
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成都造”储能产品正在加速渗透。“我们的储能产品解决了当地电力不稳定的痛点,以高性价比迅速打开市场。”王云表示,在这背后,是企业与成都高校产学研用深度协同所带来的创新支撑。从2022年开始,中自科技与电子科大合作,通过转化高校成果,迅速入局储能行业,产品从培育到市场化周期大幅缩短。“公司已在欧洲国家签订大额储能订单,海外业务迎来开门红,全年海外营收预计将大幅提升。”他说。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吴茜 图片 受访者 编辑 曾雪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