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71岁的董明珠实在没有料到,自己在第5次当选格力集团董事长后的一次小范围会议上,因为一时兴奋说了一句(格力)“绝不用海归“的玩笑话,在坊间传开后迅速被人发到网上,并第一时间冲上热搜,因而不到两天的时间,引发了一场关于董明珠此言是否牵扯到把“海归”污名化的大讨论;而且辩论双方观点截然不同,水火不容,愈演愈烈。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那么,到底孰是孰非?其实我们并不忙下结论。有这么几个数字和概念我们不妨简单梳理一下。
有人在批评董明珠海归言论时,提到了六十年代归国报效国家的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赵九章,王淦昌,郭永怀等一大批科学家作为例证;其实这是相当不严谨的。
因为这一大批科学家还有文、哲等领域同期归国的人才,是建国前出国留学的,严格意义上应该归功于国民政府,甚至民国政府时期。
建国后广义上所说的“海归”,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这时期中国的出国留学和进修生,几乎清一色为国家出资公派。
这类公派留学生主要还是以派往前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主。
第二类则为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到2000年。中国留学生的留学目的地,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
第三类则是近一、二十年来,中国外出留学的目的地开始越来越广泛;包括韩国,印度,菲律宾,甚至尼泊尔都有不少比例的中国留学生。
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对外进修和留学生比例控制的非常严格;因为全部是公派公费,除了要专业对口外,政审和学历也需要严格把关。
一个数据显示:1972年一1978年,中国一共才派出去了1977名留学生(含进修生),也就是说每年才200人多一点。
1978年由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当年出国留学生增加到了860人。
1990年中国的出国留学生人数急增到了19352人,但这部分人归国的却只有2099人,只占全部出国留学生的16%。
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这个期间中国派出去的留学生,基本上是公派公费,而且生源绝大多数属于中国清北一线大学的学霸。
近一二十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快速发展,许多领域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世界最发达国家水平;这对吸引中国留学生归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019年,中国共有出国留学生703500人,但归国的却猛增到了580300人,归国人数占到了85%左右。
但是,实事求是的说,现在的归国留学生含金量已经大打折扣了。
这里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私费留学的富二代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几年来,许多家庭选择把孩子送出国门进行“镀金”,目的是让孩子回国后好找一份体面的工作。而这部分孩子往往在国内时就是成绩非常一般的学生。
二是有些邻国的某些院校,看准了中国个别家长的投机心理,因此对中国留学生大开绿灯,其目的无非就是多嫌点银子。
比如说菲律宾,甚至尼泊尔有个别院校就有不少这样的中国留学生。
图源网络
图源网络
回过头来看董明珠的言论,其实主要还是处于无奈。
不管怎么说,董明珠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甚至屈指可数的优秀民族企业家,理应像任正非,王传福,雷军,宗庆后等企业家一样受到尊重,而不是动辄得咎,揪住一两说不撒手;在她带领下格力进入了世界500强,试问一下,中国有几人可以做到?
退一步说,即使偶有语误,也无伤大雅,犯不上揪出来横加指责。
同时,有一个趋势需要正视:那就是这几年清北出国留学的明显少了许多,说明国内已经有了用武之地;正如丘成桐教授所言:中国的本科生已经比哈佛,麻省理工都好,为什么一定要出国呢?
图源网络
反过来说,另一个趋势是,目前中国已经有些地方在公务员考试,或者央企国企甚至大型民企的入职门槛上,都对海归作了相当苛刻的要求。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间谍这个因素外,含金量低水分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所以说,虽然不能对海归人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但保护自身企业利益的做法无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