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3月,西北军五虎上将之一宋哲元,率领第二十九军“大刀队”五百将士趁夜色在河北唐山喜峰口,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激战过后,日军尸横遍野,第一次体验到了大刀的厉害。



二十九军的胜利和“大刀队”的英雄事迹顿时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热情。1937年7月,作曲家麦新,为歌颂第二十九军“大刀队”,创作出一首抗日救亡歌曲《大刀进行曲》,在军民间广为传唱。

再后来,各类抗战题材影视剧中也常会出现“白刃战”场景,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里,总在流传着“大刀完胜刺刀”的说法。那么在现实战场上,大刀真能拼过刺刀吗?



抗战老兵的回答出人意料:日军1个班就能挑翻咱们1个排。

过去,大刀队重创日军的事儿确有发生,但相关战斗多是在日军夜间休息,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突然发起的,如果遇上真正的白刃战,大刀很难对敌军造成有效杀伤。

因为大刀的缺点很明显:

首先,相比固定在步枪或冲锋枪前端的刺刀,大刀全长也仅有90厘米左右,攻击范围有限,在近身搏斗的白刃战中,刚出场就落了下风。



其次,大刀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想要让它发挥出威力,就必须大劈大砍,且拼杀章法较乱。反观日本刺刀强调的就是突刺,没有太多复杂的招式,攻击时间要比大刀快很多。

再者,大刀挥舞起来招式复杂,需要一定的操作空间。而刺刀刺杀幅度小,队伍可以排得更密集。日军在白刃战中,就经常会三个人背靠背聚拢起来,应付我军将士组成的包围圈。而我们却只能一把大刀面对两三把刺刀,除非拥有过硬的体术,否则很难占到便宜,因此一个排被日军一个班挑翻的情况时有发生。



另外,刺刀捅刺,造成的伤口也要比大刀更深,更容易伤及致命的内脏。这也是为何,我国军事物资供应能力提高后,军队就立刻更换刺刀作战的原因。而且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还创造出了进攻性极强的军用刺刀—三棱军刺。三棱军刺强悍的突刺能力,让敌人胆寒不已。



不过,就算大刀缺点显著,但那又怎样?

当年,日本的新兵基本都要经过长达11个月的高强度军事训练后才会奔赴战争前线,再加上先进的装备和充足的肉食供应,单兵战斗力位居全球第一。反观中国部队,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参军,吃的是玉米面粗粮、打仗靠的是土枪土炮,手榴弹几乎就是唯一能大量自制的热兵器。最后,不照样把敌人打了个落花流水?当年,二十九军真的无比英勇,军长在外面开会,副军长就直接备好棺材上前线了,如此誓死保家卫国的精神让人敬佩!



所以,一个国家的武器再厉害都不足为惧。护疆守土的军人和士兵,以及百姓厉害才是一个国家真正的底气。向所有为捍卫民族独立与尊严而流血牺牲的革命战士、民族英雄致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