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4日晚,2025山东省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德州乐陵盛大开幕。这已是山东连续第六年以“全省总动员”的阵仗举办文旅盛会。
从济南到烟台,从济宁到临沂,再到如今的德州,这场“接力赛”背后是山东以文旅为支点,撬动文化传播、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层变革,加快推进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的关键一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山东正加快对文旅产业链的颠覆性重构。
文旅产业的深层变革,在于跳出“景点打卡”的单一模式,向全产业链要效益。山东的破局之道是以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业态跨界融合。山东通过文旅大会,将全省各地的文旅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025年文旅大会的举办地德州,紧抓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实施“两河牵手”生态廊道工程,推动景区联动、线路联通、产业联盟,构建以点连线带面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而青岛东方影都、临沂红色影视基地通过“电影之旅黄金路线”串联,更形成跨市联动的产业集群。
数据印证了这一战略的成效,一季度德州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43%,乐陵影视城预计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00万人次。
文化厚度拓展了山东的文旅产业深度。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文化大省、旅游大省,山东通过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和产业边界的持续拓展,将资源禀赋转化为价值增长极。曲阜尼山圣境用《金声玉振》实景演出打破“老三孔”的观光局限,临沂琅琊古城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沉浸式剧本杀体验。济南的“泉城名士坊——如梦令”演艺综合体,以宋词词牌为切入点,用沉浸式演艺重构宋文化场景。菏泽的“临境山海经”VR体验馆,依托《山海经》IP,结合黄河文化与科技手段,打造全感交互空间。
“齐鲁1号”旅游列车的开行,把全省文旅资源编织成网,让火车票变成全域消费的通行证。这条串联11地市、200余家景区的移动生态链,不仅拉动沿线餐饮、住宿、购物,更催生出“文旅+交通”的新商业模式。
2024年山东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7%,年接待游客9亿人次,旅游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大关。此次大会签约的18个重点文旅项目,总投资154.5亿元,涵盖数字文旅、低空飞行、康养休闲等新业态。
文旅成为山东向世界递出的一张文化名片。
文旅大会上,山东亮出“入境旅游倍增计划”,用文旅搭建起文化输出的超级通道。2000万元“引客入鲁”专项资金、每年新增8条国际航线、24小时过境免检通道。首批10家“孔子家乡好客山东”境外合作伙伴的授牌,揭示出山东的文化输出路径,日韩、东南亚市场主打儒家文化圈的情感共鸣,香港特区则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跳板。“百团万人游山东”等活动的推进,让牡丹节、八极拳大赛等地域文化符号突破地理边界,成为全球共享的IP。
新加坡海外分会场的设立,更是将山东文旅推向RCEP框架下的文化交流前台。山东正将文化自信转化为国际话语权。这种“请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发力,在青岛的邮轮经济中已现端倪。从“欧罗巴2”号到“爱达·魔都”号,邮轮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成为移动的文化展厅。
连续六年的文旅大会,山东看似在“办会”,实则是在回答三个时代命题:如何以文化自信赋能高质量发展?如何以产业升级应对经济转型?如何以区域协调破解发展不平衡?
山东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正以文旅为笔,以创新之姿、开放之态,持续擦亮“好客山东”金字招牌,书写齐风鲁韵的崭新篇章。(文/阮尚辉)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