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的外卖盒子、奶茶杯子、生活用品离不开塑料。这种材料方便了生活,却给地球留下了百年难题——一个普通塑料袋自然降解需上百年,大量废塑料堆积不仅侵占土地,还威胁农业和生态。如何破解这一困境?自然界的“帮手”或许就在我们身边。
近日,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唐娅媛的一项研究发现,两种常见农业害虫——斜纹夜蛾和草地贪夜蛾的幼虫,竟能“吃”掉塑料!这项突破性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危险材料杂志》上,为治理塑料污染提供了全新思路。
斜纹夜蛾与草地贪夜蛾幼虫对聚苯乙烯的生物降解的逻辑 通讯员供图
虫子为何能“消化”塑料?肠道微生物是关键。
聚苯乙烯(PS)是塑料餐盒、泡沫箱等常见塑料的主要成分,传统微生物难以分解。其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农药缓释载体、地膜、土壤改良剂、保温膜以及水培植物漂浮板等)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微塑料(MPs)及纳米塑料(NPs)浓度的增加。这些微塑料及其代谢产物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以及暴露其环境中的生物(蚯蚓、蜗牛等)产生影响,且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积累与转移,进而对各种形式的生物体造成毒理学风险,对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塑料的生物降解主要集中在鞘翅目拟步甲科及鳞翅目蜡螟科,而人们对夜蛾科幼虫对塑料的生物降解知之甚少。作为农林生态系统中的重大害虫斜纹夜蛾和草地贪夜蛾,极易通过摄食和呼吸暴露于塑料环境中,然而这两种幼虫对聚苯乙烯是否有生物降解能力,以及塑料对它们存在何种影响,我们尚未得知。
研究发现,上述两种幼虫在啃食聚苯乙烯后,其排泄物的塑料成分稳定性显著降低,分子量变小,说明塑料已被部分降解。
“虫子的‘秘诀’在于它们的肠道微生物。”唐娅媛解释,幼虫吞食塑料后,肠道内的微生物群落会发生变化,一些关键菌群协同作用,分泌特定酶类“切割”塑料分子,将其转化为更简单的物质。这一过程类似“团队合作”,虫子与体内微生物共同完成了塑料降解。
目前,塑料降解主要依赖物理化学方法,成本高且易产生二次污染。而生物降解技术绿色可持续,若能大规模应用,将大幅降低处理成本。研究团队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解析微生物降解机制,推动技术落地,助力解决农业、生活中的塑料污染难题。
(来源:浙江农林大学、潮新闻)
封面为版权图库图片,转载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