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青年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身份焦虑,他们既是‘城市的陌生人’,又是‘故乡的异乡人’。”4月24日,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与陇上书店联合举办的“陇上·人文讲坛”请来复旦大学人文学者、作家梁永安以“中国青年文化中的长期主义”为主题,探讨当代中国青年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面临的压力与成长。
在城市化进程中,青年从乡村、县城涌入一线城市求学、工作,却因社会流动性的加剧,逐渐与原生环境脱节。与此同时,城市的高强度竞争与消费主义浪潮,又让他们难以建立归属感。在梁永安看来,青年一代成长于中国工业化、信息化与全球化交织的复杂语境中,既享受着物质条件的飞跃,又承受着精神价值的真空。父辈在工业化进程中以数倍于全球同龄人的辛劳换来了经济腾飞,而青年一代在消费文化中陷入焦虑,“父母用六个钱包支撑的迪士尼门票、星巴克咖啡,背后是代际伦理的沉重期待,但青年真正需要的,是突破物质束缚后的精神自由”。
在梁永安看来,中国青年正站在“文明交替”的临界点。过去四十年,社会聚焦于脱贫与工业化,而未来需要的是文化再造与价值观重构。“我们已从恩格尔系数52%的温饱时代,迈入物质丰裕却精神迷茫的后工业社会。”而当前青年面临的核心困境是“单向度生存”——在升学、就业、购房的压力下,个体的独特性被标准化流程吞噬,导致“千人一面”的生存模式,对此,梁永安提出,当代年轻人需要认识到人的自然性,回归身体与环境的和谐;在差异中寻找共识,通过倾听与对话构建属于自己的范畴,得到自我肯定的力量;理解自身在全球化、工业化浪潮中的坐标,从传统中汲取智慧;将热爱转化为专业精神,激发无限的创造力;在不确定中坚持“南瓜精神”——如藤蔓般缓慢而坚韧地生长,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与价值观。
讲座中,梁永安多次强调“容错”的重要性。“社会正在从农业文明的循环性长期主义,转向现代文明的探索性长期主义。青年需要允许自己试错,更要宽容他人的不同选择。“他以剑桥博士生的西藏田野调查、外卖诗人王计兵的创作故事为例,说明非主流路径如何打开新的可能,“真正的长期主义,是在别人追逐线性增长时,敢于走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对婚恋、职业等现实压力,梁永安提出“举重若轻”的应对策略:“面对催婚,要理解父母源于农业伦理的焦虑,但绝不放弃自我选择。婚姻可以是有限的幸福,而单身也可以是孤独的自由——关键在于你是否认定了自己的‘野’。”
梁永安将当代中国青年定义为“千年之人”——祖辈经历农耕文明,父辈见证工业化,而青年自身置身于数字时代的洪流。“这种三代同堂的在场性,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他呼吁青年以平视的视角看待传统与西方:“我们而今终于能平视世界,从5000年文明中挖掘独特资源。”他以《红楼梦》的无字石与刻满故事的通灵宝玉作喻:“选择安稳的无字一生,还是充满悲欢的人生之旅?答案不在别处,而在你能否认识自己、承担选择。”
原标题:《梁永安与青年谈心:理解父母的焦虑,但绝不放弃自我选择》
图片来源:主办方提供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