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太行余脉的松涛与妫水河的碧波相映成趣,当冬奥赛道的银光与世园花海的绚烂交织生辉,京西北的生态屏障之上,一幅“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资料图
作为首都重要生态涵养区,北京延庆以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在“两山”理论指引下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绿色发展之路,让生态价值在创新实践中持续绽放光彩。
我们不禁要问:一座城市的生态价值该如何丈量?是62.01%的森林覆盖率,是308天的湛蓝苍穹,还是年近2000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答案,藏在延庆的生态实践中。
在这里,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馈赠,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密码;生态产业不仅是经济引擎,更是文明跃升的系统工程。
沃土生金,有机农业绘就生态底色
地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京西北腹地,延庆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光照充沛且昼夜温差大,净水润土、净气澄空,大陆性季风气候孕育出“天时地利”的农业禀赋。
然而,耕地零散、成本过高的现实曾如鲠在喉。如何让优质农产品突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困境?
破题之钥在于品牌赋能。
资料图
作为北京市首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妫水农耕”宛如一条金丝,将散落的土特产串珠成链:统一质量监管筑牢品质根基,官方直销平台搭建流通桥梁,与农科院所的深度合作注入科技活水。
数据印证着蜕变:通过联盟机制优化,“妫水农耕”官方平台2024年1-11月销售额突破460万元,线下23家合作社销售额共计1.3亿元、销售有机产品14222吨,让“小而精”的特色农业在首都市场站稳脚跟。
资料图
案例不止于此,更动人的图景在乡间铺展——
2023年以来,延庆着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区级电商孵化服务项目,培养“能说会道”新农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增收致富,解锁乡村振兴“流量密码”;
积极打造“乡村振兴主播团”,结合个人意愿,将参加区级电商孵化服务项目培训的学员分组细化,组建17人“村书记主播团”和65人“新农人主播团”队伍;
持续培育“延庆东南山·九沟十八湾”“网红路边网红村”等乡村振兴品牌,碓臼石101生态湾、星猎南山塞外风情湾等项目落地建设;
培育16个“北京优农”品牌,加快发展“北纬40°”香甜事业,发布“香甜地图”,打造千亩果园、特色花田、示范药园;
一项项实践中,延庆的现代农业正经历着从“产量优先”到“生态优先”的深刻转型,这碗“生态饭”越吃越香甜。
山水变现,全域旅游书写绿色文章
海陀山顶,冬奥“雪飞燕”赛道在阳光下折射出银色光芒;妫水河畔,全长21公里滨水健身步道串联起东湖公园、妫水公园、夏都公园、妫河森林公园“四大”城市公园,锻炼者身影与芦苇荡中的水鸟相映成趣;八达岭长城脚下,沉浸式实景演出《梦华・长城》以现代光影技术重现千年边塞风云……
资料图
在长城、世园、冬奥三张“金名片”基础上,延庆依托“春赏花、夏避暑、秋骑行、冬冰雪”的全域生态旅游体系建设,组织如北京100、斯巴达勇士赛等品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域旅游多点“开花”,让来延庆的游客充分体验户外运动的乐趣和魅力。
政策赋能让山水资源加速变现。一方面,《延庆区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拿出真金白银进行奖励,单家企业最高可获200万元资金支持;推出高端“双层观光巴士”游览,串联延庆辖区内20余个站点,实现“交通即风景”;冬奥会遗产活化利用成效显著,“瑞雪大道”成为全国首个向公众开放的冬奥级滑雪赛道。
资料图
另一方面,世园公园升级为北京世园国际旅游度假区,32场大型赛事成功举办;延庆奥林匹克园区获评北京市级旅游度假区;2024年世园超级草莓音乐节接待人数、收入均创历史新高,其中收入4156万元是上一年同期的2.25倍。
此外,乡村旅游成为一大亮眼支线。延庆培育全国甲、乙级民宿数量6家,位居北京市各区全国甲乙级民宿数量之首,开创“民宿+非遗”“民宿+农事”模式;张山营镇“冬奥冰雪小镇”等特色文旅小镇错位发展,旅游收入持续增长。
资料图
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中,延庆充分利用丰富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不断开辟出新赛道、塑造出新优势,努力当好组织者、推动者和引领者,将京张两地之间这条协同发展的纽带打造得熠熠生辉,推动京西北与晋冀蒙的文旅资源串珠成链,让“冷资源”持续释放“热效应”。
智造未来,四大产业构筑创新高地
延庆区坚持以中关村延庆园为载体,重点培育无人机、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冰雪体育、现代园艺四大产业。在中关村延庆园的低空技术产业园,一架架复合翼无人机正在进行试飞调试,这些“空中卫士”曾在2023年北京特大暴雨中飞赴门头沟、房山灾区,将实时视频流传输回指挥中心,为救援指挥提供关键决策支持。
资料图
“选择延庆,不仅因为这里有华北地区最优质的低空空域资源,更因为完善的产业生态。”园区内某无人机企业负责人坦言,从落地到量产用时很短,这得益于园区提供的空域资源协调、金融支持、人才落户等政策、行动方面的支持。
作为中国民航局批准的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延庆区依托良好空域条件,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不断创新服务模式、优化产业生态、拓展应用场景,大力发展以无人机和反制无人机为重点的低空技术产业,积极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无人驾驶航空产业发展高地。
其中,与北京市联动出台《北京市无人驾驶航空示范区建设方案》《关于促进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努力构建一条“研发—制造—服务”的全产业链。
资料图
这条产业链,包括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华为、中兴通讯,开展5G-A通感一体组网部署,进行无人机探测管控技术测试;实施无人机赋能长城保护试点项目,实现对八达岭长城的全天候智能化巡检;与北方工业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深化无人机领域交流合作,筹办无人机学院,填补产业人才缺口等。
截至目前,园区集聚无人机企业111家,涵盖机身材料、飞控系统、行业应用等全环节。2024年延庆低空技术相关产业产值达35.2亿元,预计2026年低空技术总量将达50亿元。
资料图
氢能产业同样在冷凉气候中孕育热能。依托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延庆在发展氢能航空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像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等单位的落户,不仅整合了航空航天领域的顶尖人才、高等院校及企业单位的优质资源,更在延庆乃至整个北京地区树立了绿色航空发展的典范,绿色动力正成为工业转型的新引擎。
产业融合,创新业态释放乘数效应
作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延庆的探索从未停步于单一产业突破,而是以“1+4+1”绿色产业体系(笔者注:“1+4+1”绿色产业体系:第一个“1”是全域旅游,“4”是现代园艺、冰雪体育、新能源和能源互联网、无人机四大重点培育产业,第二个“1”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构建产业融合生态,让生态价值在跨界联动中实现几何级增长。
产业体系加速构建的同时,全产业提档升级,生态红利持续释放,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逐步实现最大化,居民幸福感获得感大幅提升。
在张山营镇,中关村延庆园的首个光伏发电项目“京能延庆光伏加密项目”正在运转中。远远望去,蓝色的光伏板鳞次栉比,向阳而立,将汲取的日光转换成绿色能源。据测算,该项目年发电量预计达到9000万千瓦时,实现发电量翻番的目标。
野鸭湖湿地正式启用全新AI“鹰眼”鸟类监测系统,一旦有鸟类飞入视野,便能被系统快速识别,和声纹监测设备一同为科研人员和生态保护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资料图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体制机制层面,延庆以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与应用为抓手,形成了生态产品调查监测—动态评价—价值实现—保值增值的闭环模式,走出了一条北方地区生态产品价值管理和价值实现的新路子。
如今的延庆,处处可见“生态+”的生动实践。“两山”转化体制机制日益健全,成功打造了一批可看、可用、可复制的“冷资源”催生“热经济”、多彩园林绘制“美丽”经济、“古”文化孕育“新”产业、“品牌引领”激活乡村经济、“合作社+企业+村民”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两山”模式,“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幸福路越走越宽,绘就了一幅绿色发展、生态惠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画卷。
资料图
站在“两山”理论提出二十周年的节点上回望,延庆的生态产业实践恰似海陀山巅的云海,既沉淀着时光淬炼的智慧结晶,又涌动着向新而行的磅礴力量。
从有机农业的沃野生金到全域旅游的山水变现,从环保工业的智造突围到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这片京北大地无畏求索着生态文明的守与进。而答案,写在千家店镇农户指尖跃动的生物传感器里,刻在野鸭湖湿地观测站的鸟类图谱上,融进中关村延庆园环保设备的运作声中。
这里的故事,既是京畿屏障的绿色实践,更是生态文明的时代先声——当绿野铺金,当山川焕彩,“两山”相生共荣,每处山水中都跃动着新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