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1日,上海——在黄浦江畔举行的“2025别克品牌日”活动上,上汽通用汽车别克品牌正式推出高端新能源子品牌“至境”,并首次发布“逍遥”超级融合架构。
这一动作标志着别克全面转向电动化的战略升级,试图以技术兼容性、本土化研发和高端定位,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中寻找差异化突破口。
技术架构:兼容性、安全性与智能化并重
“逍遥”超级融合架构被别克称为“合资品牌首款立足中国市场的全域融合型新能源架构”,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全车型、全动力、全驱动”的覆盖能力。
其一,车型兼容性:支持MPV、SUV、轿车三种车身形式的研发生产;
其二,动力多样性:兼容纯电、插混、增程三种新能源技术路线;
其三,驱动灵活性:提供前驱、后驱、四驱三种驱动模式,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在用户最关注的补能效率上,别克与宁德时代联合开发了6C倍率磷酸铁锂(LFP)超快充电池,搭配全域900V高压平台,峰值充电功率可达640kW。
官方数据显示,充电10分钟可增加350公里续航。安全方面,基于奥特能2.0平台,电池系统采用多面液冷技术,官方宣称在针刺、加热、撞击等极端测试中均未出现起火或爆炸。
此外,别克参与了中汽研电池安全新国标的制定,推动行业将热失控试验标准从“5分钟不起火”提升至“2小时”。
2025年起,别克将全面部署L2级城区辅助驾驶技术,合作方为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该技术采用“一段式端到端大模型”,无需依赖高精地图,支持“有路就能开,有位就能停”的基础场景。
安全冗余上,系统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三重硬件定位,任一硬件失效时自动降级至人工接管模式,同时配备方向盘脱离检测和驾驶员状态监控功能,漏检率接近零。
座舱硬件搭载高通骁龙8775芯片,支持50英寸ARHUD与多屏交互系统。
功能性创新包括: 多姿态零重力悬浮座椅:根据乘客位置自动调整姿态,适配不同场景需求;五恒舒适体感系统:通过恒温、恒湿、恒氧、恒洁、恒静技术,模拟自然环境体感;OTA升级能力:底盘系统配备路面预瞄功能,未来可通过远程升级优化驾控体验。
“至境”品牌:高端化布局与产品矩阵
作为别克新能源战略的核心载体,“至境”子品牌首款旗舰车型为百万级新能源MPV“世家”,提供纯电与插混双动力版本,计划于2025年内上市。
该车型定位高端家庭用户,设计上强调“有机生态随行府邸”理念,试图将车内空间从单一功能场景拓展为动态生活空间。
根据规划,“至境”品牌未来两年内将覆盖15万100万元价位段的新能源主力市场,并完成从入门级到超豪华的MPV全系产品布局。此外,基于“逍遥”架构的6款新车型(含MPV、SUV、轿车)将在12个月内陆续推出,加速抢占细分市场。
上汽通用开启合资品牌的转型突破
中国新能源市场已占据全球60%以上的份额,2025年渗透率预计突破50%。在此背景下,自主品牌凭借快速迭代的智能化技术和成本控制能力,持续挤压合资车企的生存空间。2024年数据显示,主流合资品牌在华新能源销量占比不足15%,转型压力巨大。
别克作为上汽通用旗下最早拥抱电动化的品牌,试图通过两项策略破局。那就是技术本土化和高端差异化。
技术本土化,是依托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整合通用全球经验与中国供应链优势,例如与宁德时代、Momenta等本土企业深度绑定;高端差异化,以“至境”子品牌切入豪华市场,避开与自主品牌的直接价格竞争,同时强化MPV品类的传统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别克宣布自2025年起在华推出的全新车型将全部为新能源车,这一承诺远超大众、丰田等竞争对手的电动化节奏。
合资品牌在新能源赛道面临“两头挤压”——既要应对特斯拉与造车新势力的科技光环,又需抵御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的性价比攻势。别克的“逍遥”架构若能在研发效率和成本上形成优势,或为合资阵营提供转型范本;反之,则可能陷入“技术高投入、市场低回报”的陷阱。
结语
从“逍遥”架构的多元兼容性,到“至境”品牌的高端化尝试,别克正以激进的姿态重塑自身基因。这种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更考验其对市场需求的前瞻判断和资源整合能力。
对于整个合资阵营而言,别克的探索具有标志性意义:如果成功,将证明传统车企仍能通过体系化创新在电动时代保持竞争力,未来两年,随着6款新车型陆续落地,这场豪赌的结果将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