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不由得让人倒吸一口凉气。2025年4月,印度与巴基斯坦,这对老冤家,再度站到了战争的边缘。触发导火索的是一起令人发指的恐怖袭击事件: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遭遇严重袭击,造成至少26人死亡。这起事件被印度政府称为“25年来最严重的平民屠杀”,整个印度震动,民众怒火中烧,总理莫迪甚至紧急中断沙特之行火速回国,雷霆手段接踵而至。
没有确凿证据,也不需要。莫迪政府第一时间将矛头指向巴基斯坦,甩出一记又一记重拳,仿佛誓要将印巴关系彻底击碎:暂停执行《印度河河水条约》,切断河水合作;关闭两国唯一陆路口岸;取消特殊签证措施;驱逐全部巴方武官并削减外交人员;撤销所有签证与签发服务。一句话:莫迪不玩了,要断水、断人、断外交,就是要让巴基斯坦明白,惹怒印度的代价。
必须强调的是,《印度河河水条约》自1960年签署以来,即便是在1965年、1971年两次印巴全面战争期间,甚至在1999年卡吉尔冲突中,印度都未曾动这一根本命脉。但如今,莫迪挥刀斩水,不惜打破六十余年的底线,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水量本身。这不是在谈判,这是赤裸裸的战争威胁。
水,是巴基斯坦的生命线。印度河发源于中国,穿越印度控制区域后流入巴基斯坦,灌溉着其大部分农业用地。断水,就等于断命。农业崩溃、粮食危机、饮水危机、社会动荡,巴基斯坦的国家根基将被撕裂。这一招,比导弹更狠,比空袭更毒。难怪巴方怒斥此举为“战争行为”,宣称将动用国家全部资源予以反击。随即,巴基斯坦迅速展开对等报复:封锁边境、切断贸易、驱逐印方外交官员、撤销印度人签证,全面中止南盟事务合作。措辞强硬、行动果断,巴基斯坦显然已将事态定位为“国家生死存亡”。
这不是演习,这是真实世界的危险升级。而一旦印巴之间再起冲突,其烈度之高、后果之惨,不可低估。2019年的那场印巴空袭冲突,至今仍历历在目。当时,印度空军跨境打击“恐怖训练营”,巴方立即回击,击落印方战机并俘虏飞行员,险些引爆全面战争。那次巴方主动释放俘虏,避免事态升级。但今天,局势更紧、敌意更深、民意更躁,是否还会有下次的“主动退让”?恐怕无人敢打包票。
这两个国家都握有核武器。如果一方被逼到绝路,尤其是像巴基斯坦这样对水源有生存性依赖的国家,面对“被渴死”的威胁,选择“鱼死网破”的可能性绝非空谈。印度必须掂量后果,不只是地缘政治的回旋空间,更是全球战略稳定的底线问题。
遗憾的是,莫迪政府显然正走在一条“强人政治”的路线上。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社交媒体上“教训巴基斯坦”的言论铺天盖地,在这种氛围中,任何理性克制都容易被污名化为软弱。更何况,莫迪正值关键政治周期,外交强势和军事冒险几乎成了赢得选民的法宝。
不少国际观察家指出,莫迪的作风正越来越“特朗普化”:极限施压、单边主义、对多边协议毫不尊重,只认强拳和控制。水战、外交战、边境战,正在同时上演。一旦哪一条战线擦枪走火,后果将远超俄乌冲突的边界。
而国际社会的回应呢?迄今为止,美欧各国多是“呼吁克制”,充斥着冷漠与怯懦。原因无他,印度是“抗中关键”,西方各国即便心知事态恶化的潜力,也不愿过度施压莫迪,以免激怒其脱离“反华联盟”。而中国,此刻也处于复杂战略节点,必须谨慎处理对南亚水源的态度,避免被动卷入印巴冲突核心。
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令人唏嘘的局面。两个拥有核武器的发展中国家,因水源、仇恨与历史恩怨,再次走向刀锋边缘。我们不希望战争,但我们更不希望愚蠢与傲慢被误认为强硬。印巴若真走到核火交锋的地步,不仅是南亚的毁灭,更是全人类的悲剧。而现在,还剩下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