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万家灯火渐次点亮。在江苏省淮安市清江浦区化工新村社区,网格员孙伟带着“走访三件套”——便民联系卡、信息登记表和民情记录本,开始了这一天的入户走访。网格内租户比较多,老约不到合适登门时间,怎么办?“亮灯一户、走访一户”便是孙伟的法宝。暖黄灯光下,亲切的问候映照出网格治理的精度与温度。

近些年来,淮安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新路径,定期对“空置网格”“盲区网格”“超载网格”进行动态调整,充实专兼职服务队伍,构建平急结合管理机制,推动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推动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

织密网格体系

变多头划分为多网合一

“以前一个部门一个网格,网格划分交叉,人员力量分散,怎么也忙不过来。”淮安经开区钵池街道深圳路社区党委书记陆忠说,“现在‘多格合一、一网统管’,群众有问题只跑一地、只进一门,实现一站式收集、一揽子调处、一体化解决。”

为破解基层工作多网并立、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的问题,淮安市统筹综治、应急、文旅等行业力量,按照属地为主、规模适度、界限清晰、方便管理原则,以村民小组、住宅小区或若干楼组为基本单元,将全市1576个村居划分为6754个网格,构建起“党建引领、多网融合、数字赋能、一体承接”的组织体系。

针对原有网格结构上下不贯通、内外不衔接的问题,横向上,抓实镇街党建办等载体,结合实际,拆分过大网格、合并过小网格,定期对“空置网格”“盲区网格”“超载网格”进行动态调整,推进社区(村)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整体联动;纵向上,推动各方服务资源下沉,确保党组织末端由社区(村)向网格(小区)、楼栋单元延伸。

优化网格事项

变单一驱动到协同联动

“前几年看望老人时,总是车多位少,白天一位难求,晚上挪车进退两难。网格员小刘走访时我就提了一嘴,现在小区里设立了爱心车位,问题迎刃而解了。”淮安生态文旅区市民董滕方对网格治理的成效竖起了大拇指。

网格说大不大,但需步步丈量;网格说小不小,事关千家万户。淮安市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全面推进职责清单化、精细化,推动网格事项“规范干、干得好”。按需整合职责,常态化选聘1819名专职网格员,明确日常巡查走访、重点人员管理、矛盾纠纷调解等8项重点工作,建立联勤联动、吹哨报到等网格事项处理机制,完善“问题收集—分析研判—联动会商—协同处置—成效评估”网格事项处理流程,努力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最大限度解决在家门口。

建立网格服务事项准入制度,实行“网格报告、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探索“四色清单”管理,网格员常态化开展网格巡查走访,发现、收集、解决问题,能及时解决的,列入“绿色”清单,立行立办;需镇街研究解决的,列入“蓝色”清单,由社区“两委”会办;需部门联动解决的,列入“黄色”清单,组织执法力量进小区,推动住建、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等部门联办;对于成因较复杂、一时难以解决的,列入“红色”清单,由县级层面挂牌督办,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及时理”。

充实网格力量

变被动应对为主动服务

“路灯昨晚一闪一闪,早上就看到师傅在维修”“小区门口经常有法治宣讲,对于法律问题明白了很多”……在洪泽区惠民家园社区,居民你一言我一语地细数着最近的喜人变化。

以“为群众提供家门口优质服务”为目标,淮安市全面落实“四下基层”制度,引导在职党员、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网格管理与服务,常态化组织矛盾调解专家、“三官一律”到小区报到,将网格打造成为感知风险的第一触角、化解矛盾的第一窗口、常态防控的第一阵地。制定镇街领导班子成员直接联系网格制度,102名镇街党(工)委书记直接联系辖区内基础最薄弱、矛盾最尖锐、问题最复杂的网格,示范带动1250余名镇街班子成员定期赴网格参加党建活动、宣传理论政策、了解社情民意,对发现的问题依照情形进行分级处置,确保矛盾化解在早、问题处置在小。发挥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作用,组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蜂行者”等队伍,开展“双亮双比”“食安啄木鸟”等活动,引导党员快递员、外卖员联网入格,参与民意收集、突发事件直报、安全预警等小区治理。

以“干部下沉、数字赋能”试点为抓手,统筹开发集走访联系、网格管理、诉求处置等于一体的全市智慧社区信息平台,实时了解网格事项处置进程,实现基层网格“可视呈现+指尖管理”,尽量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跑腿。

(本报通讯员 张屯鑫 郭一帆 袁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