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多的科学谋划、精准施策,江西省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更优、办学条件更好、资源配置更合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

作者 | 本报记者 孙和保

周书贤

两年前,在浙江沿海务工的叶细英陷入两难,她想让在江西省鹰潭市余江区村小读书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可回到500公里外的家乡又没有理想的工作。而在江西省安义县长均乡观察明德小学工作4年的杨慧清也陷入了迷茫,因学生少校园每天都是“静悄悄”的,对一些工作的开展总是有劲儿使不出来。

一方面是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另一方面是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迫切需要打开成长的“牢笼”。城乡、校际、群体发展不均衡成为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堵点。

据统计,2023年以前江西省小规模学校达8157所。为破解小规模学校“数量多、布点散、质量弱、效益低”等发展困局,从2023年3月起,江西省启动实施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试点工作。经过两年多的科学谋划、精准施策,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更优、办学条件更好、资源配置更合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迈出了坚实一步。

深谋划、广安置:打破优质均衡发展困局

2023年9月,叶细英女儿就读的九亭小学撤并到余江区锦江镇中心学校,“村小的教师很努力,但因资源限制他们只能解决孩子学习的‘温饱问题’,现在学校的教师不仅具备丰富的经验,还能够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特点制订个性化学习方案。”叶细英说,“现在一点不比城里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乡村人口涌向城市,再加上人口出生率的降低,乡村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小,“即使不进行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许多乡村学校也会自然消亡。”锦江镇中心学校校长周省林说,“相比于乡镇、城市学校,乡村孩子优质资源占有率还是太低了,学校可以自然消亡,但孩子的成长耽误不起。”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在推进中不能“一撤了之”。如何科学撤并、合理保留,这是江西省在推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工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2023年6月,江西省确定在南昌市安义县、鹰潭市余江区等14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其中新余市、鹰潭市全域一体推进。各试点县(市、区)实行“一县一策”“一校一案”“一生一档”,并按照江西省教育厅“1+8”要求配套制订1个总方案、8个子方案,内容涵盖学生安置、交通、食宿、学生关心关爱、教职工安置、办学条件改善、宣传引导、闲置校舍利用等方面,有效破解改革试点关键问题,积极稳妥推进试点工作。

虽然省里出台了相关政策文件,但每个县(市、区)在推进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遇到的问题各不相同,所以推进过程中的工作重点、克服障碍、解决思路也各有侧重。也正是这样,每个地方呈现出的效果和经验也各有特点。

安义县成为“江西省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试点县”以前,全县乡村义务教育学校有101所,资源优化后调整为34所,妥善安置学生1244人;兴国县2023年前有乡村小学351所,共有学生37747人,2024年撤并优化158所。点多、线长、面广是两县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他们在优化过程中重点攻克的就是交通问题。

两县都在交通问题上下足了功夫,安义县通过定路线、车辆、时间、人员、安全的“五定”原则解决学生上下学交通问题。同时,按照公交公司让利一点、学生家长承担一点、县财政兜底原则,最大限度减轻学生上下学成本;兴国县对学生乘车路线、上下车站点设置、安全员设置等进行规划和论证,17个乡镇731名学生安排了51辆客运车辆在每天上下学时间专车接送。

据统计,两年来全省共新购置校车184辆,增加公交延伸线路1315条,通过免费乘车或发放补贴形式分类解决学生上下学这一难题,同时统筹安排教师、家委会、志愿者担任“护学岗”“跟车员”护送,实现“校门口”到“家门口”手接手送。

为了保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顺利推进,两年来江西省统筹下达中央、省级财政资金46.27亿元,新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375所,新增学位43.8万个。各接收学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新增床位9388张、浴位2598个、餐位30141个,部分学校提供免费午餐、洗衣服务,实现教室空调、宿舍热水全覆盖,打造了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中心学校。

“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中每一个问题都是具体而细微的,哪一点都要想到前面、功夫下足、不留隐患,让家长愿意参与到这项工作中。”安义县教体局党组书记黄峰说。

2024年2月,江西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强化布局规划、资金投入、办学条件、交通服务、学生帮扶政策等条件保障。在此基础上,各地出台了一系列务实有效的政策。如赣州市实施优化农村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优化资源配置常态长效机制;鹰潭市聚焦交通运输保障、困难家庭学生社会救助等关键难题逐一出台政策文件;丰城市按照“初中向区域中心初中集中、小学高年级向集镇集中、村小教学点向中心校集中”原则,全市33个乡镇(街道)已全面完成区域内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工作。

为了打消家长顾虑,江西省在推进过程中组成专题调研组,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不设定撤并指标,不搞“一刀切”,宜撤则撤、宜并则并、宜留则留,优化资源配置工作得到社会、家长和师生的一致认可。

截至2024年底,江西省共优化撤并近70%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有效解决了农村学校“小而散”“空心化”等问题,全省乡村学校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融进来、长筋骨:师生共享同一片蓝天

2023年安义县长均乡观察明德小学撤并后,杨慧清来到长均乡学校任教。以前因为学生少,一些活动、社团、课程很难开展起来。到了新学校后,以前的想法很容易变成生动的实践。她还欣喜地发现,与她一起来到新学校的孩子在活动里、课堂上大放异彩,让她看到了乡村孩子的另一面。

“喧闹的校园、多彩的活动、律动的生命,这才是真正的学校。”杨慧清浑身充满了力量。

“教研氛围浓厚了、外出学习多了、专业成长快了”成为撤并学校教师进入新学校的共同心声。

在以县域为主的教育体制下,城市—乡镇—乡村是教育发展的主框架,而教育资源也是从城市到乡村层层传导,处于末端的乡村教育资源占有率会减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后,乡村的教育资源向乡镇靠拢,有了聚合效应,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才有更多可能。

借助江西省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契机,一些地方把师资队伍优化提上日程。铅山县对涉及的108名在编专任教师,采用“大稳定,小调整”的方式安排到各乡镇中心学校统一管理。丰城市撤并部分村小教学点后,教师结构出现了“农村富余、城里缺;小学富余,学前初中两头缺”等问题,按照“区域中心学校安置一批、初中进城一批、学前培训一批、返乡分流一批”的原则,统筹整合776名专任教师,既解决了教师富余问题,又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矛盾。

两年来,江西省将撤并校1.41万名教师进行合理调配,其中66.74%、17.33%、5.89%、3.47%的教师分别调配至区域中心学校、县城学校、初中学校和幼儿园,推动学校间师资均衡配置。同时,通过实施“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计划”、启动全省基础教育师资硕士研究生培育计划、开展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构建749对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等,加快提升教师素养。

“来到新学校,第一次知道素描、第一次打架子鼓、第一次触摸钢琴……我发自内心喜欢这些‘小科目’。”豫章师范学院附属安义板溪小学学生熊梦婕说,“多样的特色课程让不自信的‘小毛虫’也可以变成美丽的‘蝴蝶’。”

那么多“第一次”,都是那些在村小、教学点的孩子无法触碰的梦。

“当家长看到孩子在学校的变化,无论学习成绩、活动表现还是交际能力、表达能力,都让他们知道支持撤并是正确的。”豫章师范学院附属安义板溪小学校长涂巧慧说。

为使撤并校学生尽快融入新环境,江西省指导各地各校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等结对帮扶形式,让撤并校学生在新学校既安心又暖心。如安义县开展教师“四个一”关怀行动,即上好开学第一课、每月至少电话回访一次、每季度至少上门走访一次、每学期至少陪同参与一次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享受更多关爱。吉水县采取一系列“暖心行动”,如盘谷、阜田中心小学采取“同村同行同宿”方式安置学生住宿,黄桥镇新建公租房优先为撤并学校的困难学生和家长提供住宿服务。会昌县开展学校“三帮带”活动,即学校安排1名学校领导、1名党员教师、1名学生与安置学生开展“帮带”辅导,做实师生结对帮扶工作。

因为有了优化资源配置这一行动,江西省打造了一批条件达标、质量较好、温馨美丽的乡镇中心学校,撤并校近5万名学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教育差距进一步缩小。据统计,启动优化资源配置工作以来,全省共有1.5万名学生从城区回流到乡镇中心学校就读,如基础教育人口小市鹰潭近两年回流了1500多人,宜春市回流了2600多人。

各地因地制宜,有的地方教师成为“代理家长”、有的地方教师帮助学生实现“微心愿”、有的地方实行教师“三包一”关爱行动……这些“前车之鉴”让许多家长变“要我分流”为“我要分流”。

巧整合、拓新路: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

叶细英如今已回到女儿身边,余江区政府鼓励留守儿童家长回乡就业,不仅解决了她的就业问题,镇政府还协调解决了廉租房。“不仅可以安心工作,还可以陪伴在女儿身边。”叶细英难掩内心喜悦。

“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被动留在村小和教学点,家长想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也是爱莫能助,政府主导进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让他们的梦想成为现实。”余江区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易要荣说。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后,生源流失减少,学生留下了家长就留下了,家长留下了乡村振兴就有希望了。为此,锦江镇采取一系列惠民政策,不但积极解决孩子上学吃、住、行等方面的困难,而且尽最大可能帮助经济困难家庭家长就业,优先帮助200多个家庭困难在校学生家长就业,实现了“宝妈”就业、企业用工、家庭照护的多赢局面。

同样的改变也在余江区潢溪镇中心小学发生。余江区各乡镇都成立了乡贤基金会,这些社会企业、爱心人士的助力为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注入新动力。

人安排好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后闲置资源如何进一步利用、怎样使价值最大化成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2024年3月,江西省按照“县为主体、科学规划,教育优先、合理利用,严格程序、依法处置”的要求,将腾出的闲置校园优先用于发展乡村学前教育、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一老一小”幸福院、便民服务中心等事业,既保证闲置校园得到有效利用,又助推乡村振兴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

为此,各县(市、区)结合区域实际大胆探索。南城县对全县8所小学优化后闲置校舍优先用于养老院、托儿所等公益性场所,让闲置校舍重获“新生”;余江区把部分闲置校舍出租给企业,租金直接反哺撤并后的学校,学校把租金向撤并学校的学生倾斜,既盘活了资源又减轻了学生家庭负担;永修县根据闲置校舍地理位置、资产功能等特点,将闲置校园中人小学校园转变为实践活动基地、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村老年协会活动场所等,让闲置校舍继续发挥“余热”。

据初步统计,2023年试点期间腾出的1640处闲置校园已有60%用于学前教育、便民服务中心、乡村振兴帮扶车间等,2024年腾出的4300多处闲置校园已有2300多处得到有效利用。

随着江西在全省推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越来越多的县(市、区)意识到就近入学不等于就优入学,与其把资源“撒芝麻式”分散不如科学撤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但一些地方也注意到,随着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人口总体是不断减少的,如今的优化资源配置只是暂时缓解了乡镇教育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还要从长远考虑以应对社会的变化发展。如在城市虹吸效应下乡镇人口也在逐渐减少,一些乡镇中学的校舍资源也出现了闲置。

南昌市红谷滩区按照“1+1”或“1+N”原则,推进义务教育城乡发展共同体建设,以城区优质学校带动提升乡村学校。如南昌市育新学校九龙湖新城分校牵手帮扶生米中学、碟子湖学校牵手帮扶流湖中学等,协同推进组织管理系统化、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教师研训一体化、学生交流常态化、优质资源同步化、考评机制捆绑化,以此解决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据了解,面对新的形势和教育发展需要,江西省正加快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指导各地因地制宜打通使用各学段教师资源,启动实施全省乡镇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三年行动(2024—2026年),持续巩固提升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工作成效,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江西方案”。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白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