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南极人类活动很少

为什么却有着臭氧层空洞

它是怎么出现的?


问答导航 Q1 为什么眼镜鼻托戴久了会发绿? Q2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章的物理解释? Q3 为什么海鲜菇会有海鲜的味道? Q4 请问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怎么确定自己的位置? Q5 想问一下:1.打呼噜的成因、诱因2.如何改善,避免?和枕头垫高垫低有无关系? Q6 南极人类活动很少,为什么臭氧层空洞会出现在南极? Q7 “一夜白头”可能吗?

Q1为什么眼镜鼻托戴久了会发绿?

by 匿名

答: 如果你把绿色的物质放大200倍,可以看到像绿宝石的东西,这就是铜绿,也叫铜锈,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化学式:Cu2(CO3)(OH)2),它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合成的。你的鼻托会发绿,说明里面有铜元素的存在,长时间接触空气、汗水、雨水都会促使铜锈的产生。需要注意的是,铜绿是有毒的,千万不要好奇去舔鼻托。一般情况下,人体与铜锈常规接触不会产生什么问题,但变绿的鼻托很容易滋生细菌,所以遇到鼻托变绿了要及时清理或者更换。 铜绿放大200倍示意图 by Sid Q.E.D.
Q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章的物理解释?

by 不正小歪歪

答: 踢足球的小伙伴们应该有经验,当声浪顺着自己球场的气流方向传播时,对面的梅西只是用平常的音量交流进攻路线,而你却能轻松地听到他们的战术,于是你轻而易举的封堵、反抢、射门,赢得了比赛(bushi)——这种现象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被荀子总结为"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从物理层面分析,这种现象主要涉及声波传播路径的改变。地面附近空气受摩擦力影响流速较慢,而随高度增加,空气与地面的摩擦阻力减小,风速逐渐加快(风速的"剪切分布")。在顺风条件下,声波传播方向与风速方向一致,此时声波的实际传播速度为声速叠加当地风速。由于近地面风速较小、高处风速较大,声波前缘在不同高度会获得不同的速度增量,导致声波束整体向下弯曲(类似光线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的折射)。这种折射效应将更多声能约束在地面附近传播,显著减少向高空逸散的能量损失。相反在逆风环境中,声波向上方折射,大量声能被引导至高空,导致地面接收到的声强快速衰减。 因此,荀子所描述的“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在物理上是有依据的。顺风呼喊时,虽然声音本身的强度没有增加,但由于风的作用,声音传播得更远、更清晰,听者更容易听到。 参考文献: . by Chocobo Q.E.D.
Q3为什么海鲜菇会有海鲜的味道?

by 夏日的风

答: 食用菌的鲜美风味不仅源于其丰富的鲜味活性物质(如鲜味氨基酸、核苷酸和碳水化合物),还与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无机离子(Na⁺、K⁺)以及有机酸等成分的协同作用密切相关,这些物质共同构成了食用菌独特的鲜味特征。海鲜菇又名玉蕈、真姬菇、蟹味菇等,是一种药食兼用的珍稀菌t类,被誉为食用菌中的“金枝玉叶”。海鲜菇内有含量极高的粗蛋白和氨基酸,尤其是鲜味很强的两种氨基酸——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含量丰富。这些氨基酸之所以会让我们感到鲜味,是因为它们可以与我们舌头上鲜味受体结合,从而激活味觉细胞,这才让海鲜菇表现出类似海鲜的鲜美滋味,海鲜菇也因此得名。此外,海鲜菇不仅口感鲜美,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酚类、多糖及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辅助调节免疫功能等。这也难怪近两年海鲜菇会这么受大家的欢迎。 参考文献: 陈海强,胡汝晓,彭运祥,等.食用菌鲜味物质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19):3783-3786. 谭硕果,王盈,孙颖慧.海鲜菇的人工栽培、营养成分及加工利用研究进展[J].中国食用菌,2024,43(03):1-5. by Sid Q.E.D.
Q4请问航天器在飞行过程中怎么确定自己的位置?

by 匿名

答: 航天器飞行过程中确定位置主要靠各种导航系统的共同工作,主要的导航系统分为以下几种: 1.惯性导航: 靠惯性传感器,如陀螺仪与加速度计,来测量航天器运动的角速度与加速度,进而根据前一时刻的位置与姿态信息,分析其当前的位置与姿态。 2.光学导航:靠星敏感器或太阳敏感器,测量太阳与其他恒星的视方向,以它们为参考,从而确定航天器所处的位置。 3.无线电导航:无线电导航包括多种多种具体的导航方式,例如: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NSS),如北斗,利用地球上的卫星星座传输信号,测量航天器收到信号的时间差或相位差,确定航天器的位置;甚长甚线干涉测量(VLBI),利用全球分布的射电望远镜(如上海、乌鲁木齐、昆明等VLBI站)构成等效地球直径的虚拟天线,通过测量信号到达各站的时延和时延率,计算探测器角度位置;多普勒测量,利用多普勒效应,通过测量航天器与地面站之间无线电信号的多普勒频移,确定航天器的速度信息,从而分析航天器的位置;激光/雷达测距,通过激光/雷达信号测量航天器与地面站,或者与其他航天器或天体之间的距离,进而确定航天器的位置…… 所以用于确定航天器位置的导航系统是多种多样的,每种导航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各种导航配合使用便于应对各种情况,最终准确得出航天器位置。例如,天问一号火星车主要利用无线电测距测速、VLBI测量等技术配合导航,这也是目前进行深空任务的航天器常用的导航手段。 by 凉渐 Q.E.D.
Q5想问一下:1.打呼噜的成因、诱因2.如何改善,避免?和枕头垫高垫低有无关系?

by 不想打呼噜

答: 我已经不止一次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室友打呼噜声音太大了根本睡不着。打呼噜真的太太太常见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约有2亿人打呼噜,这意味着每七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打呼噜,怪不得总会碰到打呼噜的室友呢。 呼噜声是怎么来的呢?我们都知道,空气想进入人体内则需要经过呼吸道,也就是鼻腔-咽部-喉部这一段。如果在这个过程中遇到阻塞,就很可能会发出噪音,也就是我们听到的呼噜声。与清醒时候不同的是,当我们进入睡眠后,咽喉部的肌肉就会变得松弛,上呼吸道也会比清醒的时候更窄一些,加上有些人天生呼吸道就比较狭窄,小舌头、扁桃体部位比较肥大,所以阻塞会更容易发生,也就更容易打呼噜。此外,肥胖、腺样体肥大、鼻窦炎、抽烟喝酒、过度劳累、睡姿不对等因素也会诱发打呼噜。比如,平躺着睡更容易打呼噜,这是因为平躺会让舌头和软腭受重力的影响后坠,造成呼吸道阻塞,而侧身睡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呼吸道阻塞,从而缓解打呼噜。同样,枕头太高也更容易让人打呼噜,这是由于过高的枕头会让头部过度后仰,从而气道变狭窄,呼吸阻力增大。由此可见,选择一个舒服的枕头多么重要啊。除此之外,运动减肥、戒烟戒酒、作息规律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打呼噜。 虽然打呼噜这个现象很常见,但也别把打呼噜当作小毛病。轻则打呼噜会影响睡眠质量,让人白天感到疲劳和昏昏欲睡,重则会患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可引发高血压、心率失常、认知功能障碍等。最严重的可以让人在睡梦中猝死。这可不是吓唬你,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3000人因为打呼噜导致死亡。尤其是对儿童打呼噜一定要重视,因为打呼噜可导致下丘脑、垂体调节功能紊乱,生长激素释放减少,从而导致儿童生长发育缓慢,长期张口呼吸还会出现腺样体面容。 如果你不想被打呼噜继续困扰,那赶紧行动起来吧! 参考文献: 红岩.打呼噜并不是“睡得香”[J].工会博览,2024,(33):58-60. by Sid Q.E.D.
Q6南极人类活动很少,为什么臭氧层空洞会出现在南极?

by 范文波

答: 臭氧层空洞主要出现在南极的春季(9-11月),其形成需要三个关键要素协同作用。首先是极地涡旋的屏障效应:南极冬季持续的极夜导致平流层温度骤降至-80°C以下,形成环绕南极的高速旋转冷空气环。这个直径可达数千公里的气环将南极大气与中纬度地区隔绝,阻止臭氧的横向补充。其次是极地平流层云的特殊催化作用: 在极端低温下,空气中的硝酸、水和硫酸会凝结形成硝酸三水合物晶体(化学式:HNO₃·3H₂O)。这些云粒表面吸附大量氟氯烃(CFCs)衍生的氯化物(如HCl和ClONO₂),并通过以下反应释放活性氯: HCl + ClONO₂ → Cl₂ + HNO₃ (在云粒表面进行) Cl₂ + 紫外线 → 2Cl (春季阳光引发光解) 释放的氯原子开启臭氧分解的链式反应: Cl + O₃ → ClO + O₂ (氯原子夺取臭氧中的氧原子) ClO + O → Cl + O₂ (单原子氧使ClO再生为Cl) 当南极春季阳光重新照射平流层时,紫外线分解云层表面吸附的氯氟烃化合物,释放出高活性氯原子。单个氯原子能催化破坏10万个臭氧分子,这种链式反应在封闭的极地涡旋中持续放大。相比之下,北极地区由于陆地分布导致极地涡旋较弱,温度波动较大,难以形成如此持久的破坏条件。这种特殊机制使得南极成为全球臭氧消耗的"主力军",即便当地几乎没有污染源。 臭氧分解催化反应示意图 值得关注的是,自1987年《蒙特利尔议定书》实施以来,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浓度已下降50%以上,南极臭氧空洞面积从2006年的峰值2950万平方公里缩减到2022年的2340万平方公里。这证明人类活动对大气层的深远影响,也展现了全球环境治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Solomon, S. (1999). Stratospheric ozone depletion: A review of concepts and history. Reviews of Geophysics, 37(3), 275–316. doi:10.1029/1999rg900008. . by Chocobo Q.E.D.
Q7“一夜白头”可能吗?

by 冷露凝青

答: 是可能的,不过和我们传统的想象有点出入。 长出来的毛发的颜色是不会再改变的,所以一夜之间所有的头发全变白是不可能的,不过再巨大压力下,交感神经会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导致产生黑色素的干细胞过度消耗,从而导致新生的毛发变白;并且压力也会影响毛囊干细胞导致黑发脱落,两个情况都非常严重时综合下来就形成了“一夜白头”的现象,所以这个人不但头发变白了,而且也变少了。:( 参考文献: by ArtistET Q.E.D.
投票
本期答题团队

凉渐SidArtistETChocobo

上期也精彩

编辑:蓝多多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