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出行,回家经过干将西路上新落成的彩香菜场。这里最近很火爆,不仅各路自媒体纷纷打卡,官方的电视新闻、报纸也频频聚焦,正好我也需要买点小菜,就停车进去了。
自2017年,我从苏州的高新区搬回市区,日常买菜就都在这个菜场。这里一开始叫“彩香一村农贸市场”,当时还保留着上世纪80年代初建时的样子。到2020年,城市更新的脚步走到了这儿,菜场升级改造需要过渡,就搬到了不远的彩香路原先旧货市场的地块,一过渡就是四五年,大家已经习惯了到新地方买菜。今年3月28日老菜场改造完成,人们又纷纷集聚到了干将西路。
地方是老地方,但和原先的模样完全不同。原本是一层的“水泥盒子”,方方正正的;改造后则类似“垂直街巷”的概念,地下两层、地上五层。外观兼具传统建筑中飞檐、台阁等元素,虽然实际上并不高,却有参差巍峨的态势。而且名字变了,少了“一村”的限定而就单叫“彩香”——因为彩香二村菜场的存在,二村的居民原本习惯上是说“我去一村买菜”而不是去“彩香”。老阿姨也要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更是年轻人的应有之义。我进菜场,也是想顺便看一看某个年轻人在不在。G层是各种地道小吃、网红店铺,我看了一眼,直上二层。一层主要是蔬菜、水果,二层则涵盖水产、肉、蛋。我要找的那个年轻人是位卖肉的摊主,上次见到他,还是在彩香路没回迁时的菜场。
那天我晚上7点结束工作,匆匆赶到菜场,已经7点25分,光线暗淡的菜场中,大多数摊头已经打烊了。我正犹豫不决地转来转去,就听到有人叫住我,问说:“要买点什么吗?”回头一看,是卖鲜肉的摊点,摊主20岁出头的样子,个子不高,头发剃得短短的,圆脸微胖,戴副眼镜,镜片后的眼睛不大且微微有些眯,看起来很憨厚。我原本就没有明确的购买意向,又觉得难却他的热心,就随口问了问里脊。他其实已经打烊收到一半,连忙掀开冰柜,放下案板,开启电子秤,将洗干净的刀具再拿出来,按我的需求把肉称好后开始切片,动作娴熟得不似个生手,过程中还像个“话痨”一样不停地“叨叨”。
我很好奇,问他学的是什么专业。他一愣,没有直接回答,只是直言自己成绩不好,也知道自己成绩不好,还知道即使再来一遍,自己也学不好,所以能接受自己成绩不好的现实。他去学了西点制作,在某个酒店里工作过一段时间,酒店的工作分工细致,因而非常简单,却看不到未来的路。后来因为某个特殊原因,酒店要裁员,他干脆不干了,就接过父亲的切肉刀,来这里经营起了这个肉摊。
我听出他话语中对现状的态度,就接着话题问他:“那你就打算在这里卖一辈子的肉吗?”他的表情生动起来,微眯的眼睛也大了一些。他说自己现在也迷茫,不知道未来可以怎么走,但是,现在不正在走着吗?然后他手虚虚朝着一个方向一划,笑意更浓了,说菜场过两天就要搬迁了,新的菜场环境更好,机会也一定更多。他用期盼的表情跟我说:“你知道吗?就在干将路上,有好几层,有很多店。我打算把生鲜肉摊先做着,到了新地方,看看是不是可以开发出新业态来。馄饨、汤团都很简单;弄几个卡座,发挥所学,开发一些中西结合的新品种小吃,也不是不可能,走一步才能再看一步。反正我还年轻啊。”
他的话让我共鸣,我鼓励学生的时候,也常常跟他们说,在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就先出发,只有出发了,走的过程中才会看到沿途的路标、知道前方有哪些门,才能遇到柳暗花明后的又一村。
可惜那天实在太晚,我只能匆忙结束对话离开,但心里一直记挂着,所以周日这天我到菜场,第一件事就是想去看看他有没有在奔向他的理想。在二层转了一圈,远远找到了,正在摊位里和边上的人开心地说着什么。边上的摊主年纪也不大,而且不知道是不是新菜场灯光明亮、环境整洁、室内装潢以鲜艳的色彩为主的原因,我感觉所有的摊主——无论是我见惯的老面孔,还是第一次见的新租户,都显出年轻、彬彬有礼的样子来。我没有去打扰他,毕竟理想也不是在刚刚搬迁的两三个星期里就能成为现实。只是,现在菜场摊主里明显多出来的年轻人,和菜场里的人声喧腾,让我相信终究会尝到他的中西结合的新品种小吃。
原标题:《菜场里的年轻人:在找不到方向的时候,就先出发》
栏目主编:陈抒怡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余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