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只需要点击上方的蓝字《梅州V生活》关注即可

1938至1942年梅县酒店饮食业一瞥

民国《中山日报》广告里的梅县“烟火气”

●郭华群

前 言

笔者从事餐饮业以及餐饮职业教育有三十多年,对客家饮食文化极感兴趣,一直想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梅县饮食业情况。今年春节期间专程去梅州市剑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查阅资料多日,除《梅县文史资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梅县政协编撰)有若干记载外,在尘封柜子里找到1938—1942年的《中山日报》,发现其中记载那段时间的饮食踪迹。

《中山日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华南地区最大的一家报社,1938年5月5日创设梅县版。梅县分社社址设于梅城泰康路95号,每周发行四期,每期一大张(正反两面)。内容除战争时事新闻、本地新闻外,约1/4版面为启事、声明、广告、招生等信息,梅城、松口等地的各大酒家经常刊登广告。笔者翻阅1938至1942年的《中山日报》,从泛黄的纸张中采撷部分内容,钩沉旧时梅县餐饮业,并对当时饮食业情况略作梳理和分析。


《中山日报》梅县版


刊登广告招揽生意(梅城凌风东路的金龙大酒家、松口的古恒和酒家)


梅城西门路的月宫酒家的广告配图是带有时代特征的白描画。


凌风东路的江滨酒家和泰康路的新亚大餐楼大打广告擂台战。

现 象:

大小酒家百花齐放

客粤潮菜交融发展

1938至1942年的《中山日报》梅县版,广告大部分是梅城以及松口等地的各大小酒家,排版密集,酒家名号琳琅满目,广告词精心设计朗朗上口。纷纷推介酒家地址、经营特色、餐厅环境、装修风格……当然最关键是要吸引读者的“胃口”:主打菜肴、时髦菜品、美点咸品、甜品、饮品……客粤潮三大菜系在这里呈现“广东全席”之势。除此之外,还有承办婚宴、生日宴、外宴等各种筵席、招聘名厨、侍应等启事,饮食业带动消费和就业。

闻名州府的品牌酒家

王长裕酒家:

位于梅城西门路,是一家营业数十年老店,本土客家菜系的中坚力量。经营特色是:货美价实闻名州府,大筵小席调味极佳,厅房雅洁女侍如花,经济菜饭诚实堪夸,各界人士常来参加。

主打菜肴有:酱焖酿豆干、大鲩圆捶圆、鱼生鸡丝粥、各类杂锦粥、廉宜菜饭、随意小点、焖饺粉食、线面烧卖。

值得一提的是,该店还推出爽口鲜鱼生。同期广告,紫罗兰小陈鲜奶室招聘潮州名厨,也特意注明要“鱼生刀手”。显而易见,鱼生是当时时髦的饮食菜肴,也体现出特殊厨艺的市场价值。

金陵酒家:

东湖路门牌27号,于1939年12月开张,特聘省港名厨、玲珑女侍,专办筵席、星期美点。配备高端宴饮的结婚礼堂,承办社团茶会及包办出门筵席业务。开业茶叶纸巾免费三天,推出名贵菜色四种:1.包公出世;2.金福银娇;3.百子千孙;4.金玉满堂。此意象概念化菜名,凸显文化附加值,推测为:黑色硬菜、双色大菜、西芹虾仁腰果鸡丁、海味酿香菇等精细菜肴。

当时有一对新人订婚,由双方父亲出面刊登启事:经两位长辈介绍,为次男、三女在梅城金陵酒家举行订婚仪式,特此敬告各位亲戚朋友。

金龙大酒家:

地处凌风东路,1937年开业。为纪念开业两周年,特意登报优惠,藉答惠顾诸君之雅意。经营荤素梅席西饼、羊城名菜经济小吃。星期美点咸品有:腿蓉萝卜糕、千层凤肝夹、蚝豉松粉脯、珊瑚桂花盏、瑞士排骨粉、橘汁叉烧包。甜品有:凤凰甘露枇、高丽奶油糕、酥皮鸡蛋挞、鸡油马蹄糕。

星期美点是港式茶楼点心的供应模式,即一星期轮换一次,精髓是新鲜多样化。从现代饮食标准来看,该店特色美点,广府味道浓郁,出品至今仍不过时。

中小酒家占据主要消费市场

西门路的月宫酒家:

特聘省港名厨承办中西筵席。呈现“六化”:厢房宽雅合理化;装潢入时艺术化;器具清洁卫生化;男女招待纪律化;酒肴珍美贵族化;定价低廉平民化。

中山横街门牌4号的梅轩酒楼:

开业六周年纪念,为答谢新老顾客,一连五天所有筵席价格从廉,茗茶瓜子一律优待免费。

东湖路的银宫:

标榜“六有”服务,体现社交宴会需求:有名厨烹调中西餐,有珍贵新鲜合时肴,有一元数味经济菜,有芬芳适口冷热饮,有招待殷勤的女侍应,有卫生华丽的厅房。

凌风东路中段的信隆餐室:

有专门技师,有女侍招待。营业分三部分:1.中餐部,2.甜糖部,3.冷饮部。

梅县大中华饭店:

以经营旅业为主,还有招聘启事反映西方饮食文化渗透。内容为:兹欲雇西厨一人,如有合意此项工作请移玉至上黄塘天主堂通知丘君接洽。

松口酒家满足过往旅客

“自古松口不认州。”梅县松口的地理位置、水路状况造就了它的航运发达。抗战时期,梅城作为闽粤赣边区枢纽,凭借松口火船码头的水路交通优势,成为战时物资与人员中转站,客观上促进了松口过往旅客的饮食消费需求。正是“借问酒家何处有,众人遥指松口镇”。

松口大三元酒家:

位于火船码头,特聘汕港名厨,承办中西筵席、经济时菜、山水名茶。六大特色为:交通第一便——火船头;店宇第一高——四层楼;厢房第一雅——空气足;器具第一洁——卫生化;招呼第一好——男女侍;取价第一廉——甚经济。

万芳酒楼:

在松口市上大街,小广告曰:本楼开幕,既有三年,包办筵席,菜色齐全,所有食品,清洁新鲜,诸君光临,无任欢迎。

打广告较劲的两家酒家

为招揽生意,众多酒家在《中山日报》梅县版刊登广告,展示营销策略,风头最劲的当属江滨酒家和新亚大餐楼。两家有打擂台争霸之势,长期在版面上反复较劲。从服务、装潢、价格、菜色等方面进行宣传,各显神通,噱头百出,以达到招揽顾客目的。

江滨酒家:

位于凌风东路,特聘广州粤菜厨师。开业时招聘童工十名,限男性,年龄14-16岁,高小以上程度,五官健全品性优良。(笔者注:由此反映出饮食服务业对员工素质的重视)该店装潢现代化,价格平民化,可大餐,可小酌,有鲜奶,有美点。

一二楼茶座,经营冷热饮品、茶点粉面小餐。且有二十元三味、四十元六味的“特制江滨菜”。为响应政府提倡节约运动,特制“江滨节约餐”:六菜一汤、八十元/桌。出品简单、生动、朴素、切实,满足战时平民阶层需求。为展现精细化服务,酒家饮冰部特设早市,推出上等原庄生奶。供应麦皮奶、华田奶、可可奶、咖啡奶、卫生西饼等珍品,有滋补润肺消食暖胃之效。三四楼餐厅主打团餐筵席、喜宴大菜。

刊报聚餐活动的社团有:梅城镇国民兵团第三期结业,全体同学聚餐;防护团救护队五周年纪念,举行同学聚餐;复旦大学校友聚餐;学艺中学校友聚餐等。这些江滨酒家承办的聚餐活动,显示饮食场所承担着战时社会网络维系功能。

新亚大餐楼:

位于梅城泰康路,专制潮汕名菜第一家。有菜艺厨司讲求美的味道,标准化科学化的高尚技巧,堂皇的厅座最适宜于宴会,服务社会真精神努力无间。号称:高尚、伟大、华丽、舒适、艺化、堂皇、经济、爽畅、周到。经营筵席、茶点、随意菜、半价菜,应有尽有。

茶点部:专制优廉美点,营业时间上午10时至下午3时。小餐部:专办十元四味的经济美菜,特殊时期既维持酒家人气又缓解顾客通胀压力。筵席部:包办筵席,精制各款美味大菜,菜色可口,外席内宴皆可。

可能新亚大餐楼与《中山日报》梅县分社地点为邻,关系较密切,广告也卖得最为火爆。此外,新亚大餐楼还推广潮菜饮食文化,文曰:普通筵席,每每在菜屁股加上了一两样甜味。吃油腻过度时,吃下些甜,以换换口味,自有莫名的快感。因此,甜菜在潮菜的菜屁股始终是跟着的。新亚大餐楼是梅县专制潮菜的第一家,它对于甜菜的督制,比其他菜更来得起劲。例如:甜官燕、甜雪耳、蜜浸芋、甜玻璃地瓜、甜八宝、甜杂锦、窝烧栗子与白果……

1942年1月1日,元旦,新亚大餐楼以贺岁广告维系品牌形象。贺词:恭贺年禧,新亚大餐楼同仁鞠躬。

原 因:

躲避战乱导致

梅县饮食业异常繁荣

抗战时期的梅县饮食业,可谓一片繁荣。据笔者查阅报纸广告信息,同时根据国内外时事商业行情,可分析其中原因——

广州、汕头等沿海城市沦陷后,逃避战乱的人口和资本的涌入,造就了梅县各方面经济的异常繁荣,不少酒家老板随难民潮内迁到相对安全的山区梅县继续营生。广府、潮汕厨师的烹饪技艺(如潮州菜烹制、港式茶点制作),与本地客家菜系(酿豆腐、捶圆等)碰撞交流,呈现出多元饮食文化的转化融合。

抗日战争胜利后,外迁来梅县的酒家又陆续回迁原地,一度异常繁荣的景象随之结束。此段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饮食经济,客观上促成烹饪技艺跨地域传播、餐饮服务标准化意识萌芽、现代营销理念的引入,为梅县20世纪早期的饮食文化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附:

为更加直观了解1938—1942年梅县的物价,笔者特意以两则“商业行情”(1941年4月与1942年1月)作比较——虽然只间隔短短9个月,物价上涨竟然翻了一倍。这是战争时期物价飞涨与消费力变迁的一个缩影。

1941年4月,梅县商业行情:公鸡每斤2.7元,老鸭3.8元一只,肥猪肉1元5.5两,瘦肉1元4两,白糖100斤240元,白盐1元11两。

1942年1月,梅县商业行情:公鸡每斤6元,老鸭9元一只,肥猪肉1元2.8两,瘦肉1元2.2两,白糖100斤420元,白盐1元5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