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嬢嬢,今天下午的钩织课教织向日葵,听说要教环形起针方法,去不去?”李嬢嬢挎着钩针包,在楼道打着招呼。

“要去要去!上次织的杯垫老伴夸好看,这回给孙子织个挂件!”在宜宾市翠屏区象鼻街道的居民楼里,这样的对话已成日常。

在飞针走线间,阿姨们织就的不只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让整栋居民楼暖起来的温度。自“宜邻课堂”开班以来,社区广场变“教室”,邻里唠嗑变“研学”,柴米油盐的日子里,飘起了浓浓的文化味儿。

按需 “点单”,从“闲聊”到“成长”

“我们带孩子除了在家里就是在小区和邻居唠嗑,小孩吵闹,我们也觉得无聊。就想找个地方耍,孩子和我都能学点东西。”象鼻街道28岁的孙妈妈一句大实话,让“把课堂开在社区里,让知识传到邻里间”成了“宜邻课堂”的初心。社区带着笔记本走街串巷,把居民需求“捞”上来——针对居民需求,开设了书法、绘画、养生保健等课程,帮助大家丰富生活,提升生活品质,传承传统文化。

书法课堂上,孩子们在一撇一捺中感受汉字的魅力;绘画课堂上,学员们在一笔一画中领略艺术的意境;养身保健课堂上,老人们在经络推拿中掌握健康的秘密。宁妈妈抱着6岁的儿子来书法班听课,大人小孩跟着老师一起学写字,“以前只会带娃逛公园,现在和娃娃一起写字,孩子学会写更多字了,也静得下心了,我也得了片刻清静!”


为市民组织阅读活动。翠屏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考虑到年轻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视,象鼻街道还联合专业幼教机构,为1-3岁的幼儿开设了“宜邻课堂”早教班。对于社区女性,街道充分发挥“半边天宝妈钩织”品牌的优势,精心组织了手工钩织、非遗辑珠等活动,让女同胞们在课堂中学习新技能,探索将钩织成品售卖发展方向,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

就地“取材”,从“居民”到“老师”

没有专业教室?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小区门口广场全用上,搭建起“流动课堂”;缺老师?挖掘社区能人,象鼻街道也当起了“红娘”,把藏在周边里的“高手”请出来——与四川轻化工学院、宜宾学院、西华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借助高校的专业人才和学术资源,为课程设计提供专业指导。


“宜邻课堂”教居民编花。翠屏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同时,广泛链接企业、社会组织等“社区合伙人”,共同解决场地和师资问题。例如,在开展茶艺课程时,邀请到专业的茶艺培训机构老师授课,为居民带来原汁原味的茶艺体验;在美术画画课程中,发动社区内的美术教师志愿者参与教学,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业的艺术指导。此外,街道还积极挖掘社区内的“能人”,如擅长手工制作的居民、书法爱好者等,邀请他们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技艺和经验,形成了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让居民享受丰富且优质的教育服务。

悄然“变样”,从“陌邻”到“睦邻”

傍晚的社区广场,总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书法班的老人们围坐讨论下笔运笔,早教班的宝宝们在旁边玩积木,宝妈们凑在一起交流育儿经,连路过的外卖小哥都能接过一杯居民自制的折耳根水……“宜邻课堂”像根无形的线,把原本陌生的邻里串成了“大家庭”。


家长陪孩子在“宜邻课堂”学书法。翠屏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75岁的老党员贺相林,曾经连对门都不认识,如今小区里处处是熟人,在参加社区“书香大地·悦读有你”活动后,认识了许多爱看书的朋友,经常一起交流读书心得。由退休音乐老师组织建立的合唱团,每周末上午让整个大地社区充满歌声,“以前天天闷在家里,现在每天盼着上课,和姐妹们唱唱歌、唠唠嗑,比啥都开心!”

从“各扫门前雪”到“共织邻里情”,在象鼻街道的“宜邻课堂”没有高深的大道理,只是把居民的需求“晒”出来,把身边的资源“聚”起来,让普通日子有了温度,让社区生活有了盼头。正如居民们说的:“社区里的课堂,教的不是啥高深学问,而是怎么把日子过成‘诗’—— 邻里相亲的‘诗’,热气腾腾的‘诗’。”(叶昌荣、胡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