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不是“自驾”

可不能傻傻分不清哦

一位车主因车辆一年内发生了多次

智能驾驶降级或退出的情形

认为汽车生产公司既没有确保车辆智驾安全

将汽车生产商告上了法庭

法院如何判决

一起来看

案件回顾:智驾 “失灵” 三次,车主怒诉车企

2023年底,武汉消费者胡先生购买了车载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某品牌车辆。2024年3月,胡先生在高速上使用导航辅助驾驶时,智驾系统突然退出,几秒后恢复。随后,一年内又发生了两次智能驾驶降级或退出的情形

消费者胡先生向车辆生产公司反映问题后,公司对其车辆进行了操作指引,并检测了智驾系统,未发现故障。“汽车厂家认为,胡先生高里程、高频次使用智驾系统,足以证明对该系统的认可,且智驾系统在特定情形下会进行降级,并向用户发出提示,属于正常情形

据悉,消费者胡先生一年内驾驶该车行驶了1.8万公里。其中,近一半里程使用了智能驾驶程序辅助驾驶

胡先生认为汽车生产公司既没有确保车辆智驾安全的补救措施也不同意退车,遂于2025年初将汽车生产公司诉至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法院,要求车辆生产公司退车退款并赔偿经济损失3万元。

汉阳区法院经审理认为

汉阳区法院经审理认为,购车时,该公司已在车辆用户手册中说明,涉案车辆所具备的导航辅助驾驶属于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不是完全自动驾驶系统,在特定情况下存在功能受限的可能,需要驾驶人监管驾驶辅助系统行为并随时介入接管驾驶。消费者胡先生驾驶中出现3次智能驾驶系统自动退出或降级,均存在不清晰的车道标线、施工区域、交通环境异常的情形,属于在特定情况下功能受限的情形,并非胡先生所认为的智驾功能故障。

由于车辆没有其他设施及操作系统故障,不属于《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中规定的应当退车的情形,法院依法驳回了消费者胡先生的全部诉讼请求。该判决作出后,双方当事人均未上诉。

近年来,智能驾驶领域成为各大车企布局的对象。在此背景下,“智驾领航”“全场景智驾”“零接管”等各种新技术名词层出不穷。与此同时,车企不仅在品牌发布会上展示智能驾驶技术,还通过直播的方式进一步塑造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认知。

4月1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

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法官提醒


(央视新闻视频截图)

广大车主要正确认知技术边界,理性对待宣传。当前智能辅助驾驶是技术进步的重要成果,但其本质仍是“辅助工具”,驾驶员需要全程保持警觉,对异常情形及时响应系统提示。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吴采平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