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四渎”即“江河淮济”,“江”是长江;“河”是黄河;“淮”是淮河;“济”是济水。
黄河、长江“两条龙”气势雄浑,所向披靡,一路浩荡入海。而济水、淮河则生不由己,由任性的黄河任意摆布。济水距黄河太近,被侵了河道,不见踪影。淮河也是难兄难弟,有700多年被黄河夺了入海口。
【黄河夺淮】
淮河发源于河南桐柏县桐柏山老鸦叉,自西向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淮河水有多个入海口。
淮河上游从源头至洪河口,长360千米,水面落差178米。中游从洪河口至洪泽湖出口中渡,长490千米,河面落差16米。淮河下游从洪泽湖出口经淮河入海水道和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入海口称为扁担河口,长150千米,河面落差仅6米。不过淮河70%的水量向南经高邮湖、淮河入江水道汇入长江。
古代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有三大特性:善淤,善决,善徙。
1194年(金章宗明昌五年、南宋光宗绍熙五年),黄河第四次大徙,在河南原阳决口,由封丘东经东明、菏泽,在梁山、东平一带分为南北两支,北支经东阿、平阴、长清、济南、济阳、利津北上入渤海,南支经嘉祥、鱼台到江苏经淮河入黄海。
生命总会自己找到出路,河流也一样。淮河被夺入海水道后,被迫从洪泽湖南下,在江苏扬州汇入长江,借道长江入海。
1855年(清文宗咸丰五年、太平天国五年),黄河第六次大徙,决铜瓦厢,分三支穿张秋运河,经小盐河流入大清河,自河南经东明、东阿、平阴、长清、济南、济阳、滨州、利津、垦利入渤海。黄河由此结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历史,迁为今河道。
原淮河上那段被黄河侵占的入海河道,因泥沙淤积,成了地上悬河,时断时续,我们称之“废黄河”,也叫黄河故道。
黄河任性夺淮,挥一挥衣袖又走了,却留下一个烂摊子,晚晴时期淮河流域水患非常严重。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我们开始大规模治理淮河,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如今淮河拥有五条河道可以入海,从北往南依次是:淮沭河-新沂河、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黄河故道。
【淮沭河-新沂河】
淮沭河-新沂河水道,即向北流的淮沭河与向东流的新沂河。
二河在淮安淮阴区杨庄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并分流成四股,正北两股是淮沭河,一点钟方向是盐河,二点钟方向是黄河故道。
淮沭河南起二河与京杭大运河交汇点,向北流至江苏宿迁沭阳县后,流入新沂河,转向东流经灌南、灌云两县,在燕尾港汇汇入灌河,在灌河口入海,全长约185千米。
盐河与淮沭河起点相同,向东北汇入新沭河后,称新沭河或临洪河,在临洪口入海州湾,长约152千米。
【苏北灌溉总渠】
苏北灌溉总渠,从洪泽湖东边的高良涧闸(淮安洪泽区高良涧镇)流出,向东流经淮安洪泽区、淮安淮安区、盐城阜宁县、盐城滨海县、盐城射阳县,长约168千米,入海口称为扁担河口,泄洪能力为800立方米/秒。
【淮河入海水道】
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在高良涧闸北边不远处就是洪泽湖二河闸,二河闸东北约3千米处。二河水分两流两处,一处向北,还是二河;一处向东,就是淮河入海水道。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入海,长163.5千米,出海口也在扁担河口,泄洪能力达7000立方米/秒。淮河入海水道过京杭大运河后,便一分为二,与苏北灌溉总渠一起,即“三河两堤”的布局,三河之间的河堤最窄处不足100米。
【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是1194年至1855年这六百六十一年间,黄河夺淮、夺泗的干流,起于铜瓦厢(今河南开封兰考县),终于黄海,长约728.3千米,目前河道并未完全连通。
黄河故道东段,长约169千米,自西向东经淮安淮阴、涟水、盐城滨海、响水,在下游分为两支,北支为中山河,在套子口(废黄河口)入黄海,南支为淤黄河,在月亮湾入黄海。
虽然黄河故道也能排水入海,但排洪能力只占现有入江、入海总泄量的2%左右,且河床淤积严重,一般情况下不再用来行洪,只做排灌河道。
【淮河入江水道】
淮河入江水道,即从洪泽湖到长江之间的河流湖泊,北起淮安洪泽湖三河闸,向东南流经高邮湖、邵泊湖,至扬州三江营,长约157.2千米。
淮河入江水道,泄洪能力12000立方米/秒,可将淮河上中游70%以上的洪水泄入长江。
淮河入江水道分为三段,即三河闸起至高邮湖、高邮湖、邵伯湖至芒稻河。
淮河入江水道上段,自三河闸起,经金湖县共和集、黎城、石港、金沟、施尖,汇入高邮湖,长约55千米。
中段主要是高邮湖,长约55千米。高邮湖又称璧瓦湖,水位5.55米时,面积约648平方千米。
下段为:邵伯湖-廖家沟-芒稻河,长约48千米。邵伯湖面积约为98平方千米,平均水深约为1.1米。
淮河水在邵伯湖南部与京杭大运河汇合,京杭大运河向南运行约3千米后,分为两条主要河道,一条是京杭大运河,直接进入长江。大部分水量在另一条廖家沟,折向东与芒稻河汇流,进入长江。淮河大部分水量,是通过芒稻河进入长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