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嘴瓢 校对/李蓉婳

2014年,浙江和上海最先进入新高考,2025年3月,新疆教育考试院发布公告,新疆将于2027年全面实施新高考模式,至此,全国除西藏外的30个省份均迈入新高考时代。



在已经实施新高考的省市中,上海、浙江、北京、天津、海南、山东是采用“3+3”模式,剩下的省市都是“3+1+2”模式,换句话说,“3+1+2”才是适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新高考模式。

在“3+1+2”模式中,“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门主科,“1”要求学生从物理和历史中必选一门,“2”则是从化学、生物、政治、地理中任选两门,实行赋分制纳入高考总分。

新高考改革,重回文理分科时代?

新高考的初衷是给予学生更多选择空间,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但现实与理想存在差距,所谓不再区分文理科,本质不过是换个说法而已。



相比于传统的文理科,新高考选科学生选择的面确实广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功利化倾向,学生选了物理之后就不愿意选化学,而换成相对简单的其他科目,反正选了物理之后,大部分的专业都可以选。

然而,在2021年,教育部发布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最新要求,明确告知多数理工农医类专业需同时选考物理和化学,才能具备报考资格。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进行物化捆绑?

许多理工科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对学生的物理和化学基础要求都很高,物理知识有助于理解电路原理、力学原理等,化学知识在材料科学、化工工艺等方面不可或缺。



所以,学生必须同时具备物理和化学基础,才能让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更好地适应专业课程学习。

在新要求引导下,跟新高考实行早期相比,同时选物化的学生越来越多了,就大多数高中来看,物化生、物化地、物化政、政史地成为最成熟的四种选科组合,其它的选科组合比例越来越低。

因此,说新高考已经重回以前的文理分科时代,这一点也不为过。

历史老师诉苦:学科地位更低了

相对“3+3”模式,“3+1+2”模式突出了理科物理和文科历史的地位,而且历史和物理一样,作为“二选一”的学科,按理说跟老高考的相比,学科地位也应该更高,但没想到却恰恰相反。

历史学科地位的变化,最直接的感受者是历史老师。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中选历史的人数都比老高考要少,在一些相对较好的高中,以前文理选科人数比例在1:3左右,但如今却降到了1:5,甚至更低,不少历史老师在诉苦。

至于为何选历史的人数变少,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高校招生中,大部分理工科专业要求选考物理,“物化”捆绑的情况下,专业覆盖率都在95%以上,选择物理意味着选专业时有更多选择,就业前景也相对更广阔。



前不久,国内多所“双一流”高校宣布扩大本科招生规模,扩招名额集中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而这些专业大多对选科均有明确要求,须选考物理、化学才能报考。



选择历史,可报考的专业相对局限,专业覆盖率直接腰斩一半剩45%,而且很多专业都不好。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45%的可选专业中,又有大半是“不限专业”,也就是说理科生也能选,文科生的竞争压力更大了。



从教学资源分配来看,学校也更倾向物理学科。

物理学科所需的实验设备、师资培训投入大,学校为保障教学质量和升学率,会将更多资源向物理倾斜,相反,历史学科的教学资源投入很少。



在老高考,学生不学物化生就只能选文,选文就一定学历史,但新高考除了物化生,还有多种组合,选历史的比例就会低很多。



新高考后,历史学科被边缘化,一些学校甚至出现历史教师数量不足的情况,分科之后大部分历史老师只能教一个班,甚至出现被安排去图书馆或者后勤的情况。

历史这门学科很重要,说到底,新高考还得接着改,高校可以多给选历史的学生开些好专业,别让他们觉得学历史就没出路;学校也别把资源全砸在物理化学上,多给历史学科分点“蛋糕”。

对此,大家又是怎么看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