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共多少分还记得不?一共750分。

在山东省有这样一位学神,他的名字叫王端鹏,在2004年的高考,他的成绩是749!

就是这样一位超级大学霸,却在公布了自己的相貌之后,在那个年代就陷入了“网络暴力”。



很多吃瓜群众都在嘲讽他——你太丑了!学神就长这样?

如今21年过去,学神王端鹏又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学神的诞生

王端鹏的父母都是老师,老师的孩子一般都比较爱学习,毕竟他们的父母就整天和学习打交道。

耳濡目染之下,孩子甚至不需要教师双亲的辅导。

但王端鹏他可不只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吃了教师父母的“红利”。

怎么说呢?这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神童,脑袋里好像是住了文曲星一样。

从小他父母就发现他有一个惊为天人的能力——过目不忘。哪管算数,什么古诗,王端鹏看两眼就能记住。



这不就是先天“学神”圣体吗?

这之后的成长、学习生涯,王端鹏也是顺风顺水,在哪学习都是名列前茅,奖状、奖牌拿到手软。

父母也没有过度地要求过他的学习,作为教师,这方面他们是专业的。

有件事可以大致描述他看起来甚至有些轻松的学习生涯。

那就是王端鹏曾持续自学高年级知识,在他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很多高中知识。

但他和他父母,从没有让他选择跳级,就这样稳扎稳打地学习,挺好。

2004年,王端鹏参加高考一举夺魁,差一分就考到了满分。

值得说明的是,其实他高考试卷总成绩是729,完后他在国家奥数比赛拿过一等奖,加了20分。

但就是729分,也够他成为学神的。紧接着就是媒体争先恐后的报道,这位学神的照片也公布了出来。



然而彼时,很多人在惊叹于他的考试成绩后,都会忍不住吐槽一句:“这孩子太丑了……”

“这就是学神啊?就长这样?”

“这样的颜值,以后去社会也是吃亏,除了成绩以外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这不就是书呆子吗?难成大器。”

类似这种评论充斥着当时还有日后的网络世界。同样受这种折磨的,还有韦东奕。



说到这里我很想问一句,怎么在网络上,老祖宗说的“人不可貌相”,怎么成了空气了呢?

这很有必要分析下。



看脸时代

我个人认为,不管是现在的“看脸时代”也好,还是“网暴时代”也罢,这种情况其实一直都存在的。

只是以前没有网络,大家说的话互相听不见。而网络的发达,给了这些东西公知于大众的机会。

也就是说,以前的人也会“看脸”,以前村口围坐的老头老太太们,也会议论一下别人的家常,这里边可能就会有一些激进的言论。

所以我建议大家不要把这些事情甩锅给时代和网络,归根结底还是在人的身上。



回到话题。

颜值有那么重要吗?颜值能成为一批人,攻击学霸或者攻击一颗未来之星的武器?

这里涉及两个理论,一个是“薄片判断”,一个是“光环效应”,弄明白这两个理论,大家也就明白为啥咱们都喜欢“看脸”。

薄片判断,是指在你对一个人了解很少的情况下,你对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会下意识地根据这个人的外貌来进行答案的索取。

比如你看一个经常健身很强壮的人,你会觉得此人可能很粗犷,但也许他本人并不是这样。

比如网上有一位健身穿搭博主,名叫“卡卡辛”,他很健壮,但非常细腻,做的饭别说味道怎么样,但确实挺好看的。

同样,当你看到一个长相让你生厌的人,你会本能地讨厌他,有一种“厌屋及乌”的心态在里面。

而这种“厌恶”甚至会变成“不安”,并会让你不知不觉间去恶意地推测甚至攻击他。



“光环效应”大家应该都懂,就是一个在某方面很完美的人,你会期待他在各个方面都很完美。

声音好听的小姐姐,你觉得她长得也应该很好看,但当对方的颜值没有达到你所谓的“好看”,你会很失落。

这两种心态放在王端鹏的身上是一样的。

颜值不高,会让人想“吐槽”攻击,而作为学神,更没有“神”一样的颜值,会让人“更失望”。



漂亮重要吗?

小岳岳和郭麒麟有一首歌,叫《漂亮重要吗?》包括郭德纲带着德云社和明星朋友们;

费了好大力气赌上“德云尊严”拍摄的电影,《祖宗十九代》,都是讨论颜值的一部电影。

歌曲里有句歌词挺好:“人的价值怎么能用美丑来区隔?”

这歌词放在王端鹏和韦东奕身上可太合适了。

很明显,王端鹏的“价值”高于很多普通人,就拿他“差一分就满分”的这个噱头,只要他想,就能折现,折出普通人一辈子花不完的现出来。

咱们普通人有几个人的“价值”能超越他?当然,价值不能如此粗鄙地衡量,但这种衡量方式也是价值的一个维度。



也许我们长得都比王端鹏更“好看”,但我们的“价值”都不如他,如果“颜值即正义”,我们只是正方的“小卒”,而他是“反派的大魔王”。

不管怎么看,我们都没有资格攻击人家。

德国著名的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提出过“第二视觉”的概念,我觉得我们都应该吸纳一下——要洞察事物的本质能力。

拿王端鹏来说,20年过去他的生活可比很多人有意义多了。

他本人成了家,还是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以前有外国的大学、企业,都向他抛出橄榄枝,但他都一一拒绝,理由是:“我吃不惯外国的饭。”

而且他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论能力都超越很多普通人,而工作之余,他还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爱好者。



讲这个故事,并不是打大家的“脸”,而是想告诉各位几件事。

第一,我们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值得骄傲自己拥有的一切。

第二,也许我们是普通人,但我们都有追求人生意义的权利,我们也不应该陷入自卑的怪圈——所有追逐意义的人,都是不凡的。



第三,就像《小王子》书中写的那样:“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用眼睛看不见的。”

我们也许真的要尽量放弃颜值的吸引力,以德取人,以德待人。

辛苦了各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