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景洪市城郊,大约半小时的车程,藏着一处独具魅力的傣家秘境——景洪市嘎洒街道曼占宰社区曼景保居民小组。这座被誉为“傣味第一寨”的村落,以竹楼为笔、炊烟为墨,在澜沧江畔绘就了最地道的傣族生活长卷。
村口古榕参天,竹编灯笼在暮色中摇曳生姿。赭色茅草屋顶下,傣族阿婆端坐织机前,银梭穿梭间,经纬线交织出传承千年的傣锦纹样。空气中浮动着香茅草烤鱼的焦香与芭蕉叶的清甜,连呼吸都有傣族文化的深厚内涵。
当夕阳为竹楼镀上蜜色,曼景保的长街宴准时开席。百米长桌蜿蜒如龙,芭蕉叶上托着烤鸡、青苔糯米饭、酸笋煮鱼等傣家珍馐,竹篓陶碗间升腾着香茅草与柠檬汁交融的酸辣气息。
“水!水!水水水”!居民高举米酒,用高亢的傣语祝酒词邀客共饮。席间,孔雀舞者的银饰叮当作响,“章哈”的吟唱穿透炊烟。来自成都的游客郑女士感慨:被拽进舞圈时手忙脚乱,却被夸“跳得比孔雀还灵动”,这种不设防的热情,别有洞天。
依托毗邻嘎洒国际机场、中老铁路西双版纳站的区位优势,曼景保居民小组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创新之路。整个小组共有23家特色农家乐、2家民宿,春节以来接待游客突破2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余万元。傣家妇女将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密码:香茅草烤鱼在土灶上滋滋作响,竹筒饭裹着野芭蕉叶的清香,就连青苔糯米饭也染出了翡翠般的春意。
“我们坚持用古法制作,但包装和卫生标准向现代看齐。”曼景保居民小组组长岩罕介绍,小组定期举办美食大赛、赶摆等活动,既传承非遗,又吸引游客深度体验。这种“前店后坊”的模式,让传统文化在烟火气中焕发新生。
篝火燃起的不仅是欢乐,更是一场跨越民族的对话。汉族游客与傣家“老庚”手拉手跳起“嘎光舞”,傣陶作坊里彝族姑娘尝试慢轮制陶,民宿庭院中布朗族老人传授古调民歌……曼景保居民小组用文化包容性,编织着民族团结的同心结。
“这里最让我感动的是,连三岁孩童都在学习孔雀舞,八十岁老人仍记得每句祝酒词。”上海摄影师镜头里,傣族哨哆哩(傣语“少女”)正教汉族游客用板蓝根染布,染料在棉布上晕染出靛蓝花纹,恰似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绘就的和谐画卷。
河北姑娘王一娜与曼景保的结缘,始于七年前居民用摩托车载她穿越雨夜的善意。如今,这位长街宴项目负责人正推动传统与现代融合:竹筒饭改用可降解内衬,歌舞节目由老人传授古调、青年注入流行元素,催生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傣迪》新曲。
“升级设施但不破坏原生态,关键要让居民唱主角。”王一娜指着门楣上插着孔雀羽毛的“达寮”说,这些用竹篾编织的六角形网格,既是节日符号,更是傣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结晶。
当篝火点燃星空,曼景保居民小组化为狂欢的海洋,游客和居民手拉手围成圆圈,跟着象脚鼓的节奏跳起“嘎光舞”。火光映照着每一张笑脸,有人趿拉着拖鞋,有人裙摆沾了泥,但没人介意这些细节——此刻,所有人的身份都被简化成同一个词:“老庚”。正如曼景保小组党支部书记岩论所言:“我们过傣历新年不讲究华丽排场,只要火塘不冷、歌舞不息、人心不散”。
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曼景保居民小组用糯米染就的三色“毫啰嗦”,用代代相传的团结舞,守护着民族文化最本真的温度。这种守护,恰似澜沧江永不停歇的奔流,在时代变迁中始终滋养着中华文化的根脉。
作者:叶敏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