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参加南非金砖国家峰会时,没想到莫斯科的导弹已开始袭击基辅。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战报犹如一记重锤:陆海空三位一体的饱和打击,精准摧毁了基辅多家航空维修厂、导弹研发中心、装甲车辆生产车间以及军火储备库。这场被俄方称为"系统性去军事化"的行动,彻底撕开了乌克兰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缺口。
基辅上空,俄罗斯的弹道导弹来袭瞬间
之所以取得了如此大的成效,是因为俄罗斯这次空袭,俄军作战理念也发生了巨大转变。不同于此前零敲碎打的袭扰战术,俄军首次动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Kh-101巡航导弹与"口径"舰载导弹形成立体打击网络。基辅市政厅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位于皮罗戈夫区的第410航空修理厂遭遇毁灭性打击,其地下弹药库发生二次殉爆,冲击波震碎了周边三公里内的建筑玻璃。更令西方军事专家震惊的是,俄军情报部门似乎掌握了乌克兰军工体系的"神经中枢"——位于霍斯托梅尔地区的导弹制导系统研发中心遭遇精准打击,这座承担着乌军自制导弹80%研发任务的机构,其地下实验室在爆炸中彻底损毁。
泽连斯基正在南非
面对满目疮痍的首都,泽连斯基在南非紧急召开线上内阁会议,抛出"无条件停火谈判"的橄榄枝。这位以强硬著称的总统在视频讲话中坦言:"只要俄罗斯放下武器,我们随时可以坐在谈判桌前。"
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一方面表示"愿与美国就乌克兰问题保持对话",另一方面强调"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不会改变"。这种"双轨并进"策略,既避免了与西方彻底撕破脸,又确保战场主动权牢牢掌握在俄军手中。值得注意的是,俄军在谈判提议抛出后反而加强攻势,这种"以打促谈"的战术,与当年苏联在阿富汗的"边打边谈"策略如出一辙。
“伊斯坎德尔”导弹系统发射场面
据乌军总参谋部披露,此次俄军共发射127枚各型导弹,乌方拦截率不足30%。这个数字背后是残酷的现实:西方提供的"爱国者"防空系统因弹药耗尽已转入静默状态,德国承诺的IRIS-T导弹迟迟未到货,而美国刚批准的2.25亿美元军援中,竟没有一枚防空导弹。
更令基辅担忧的是,欧洲盟友的"口头支持"正在沦为政治表演。波兰虽高调宣布组建"国际志愿军团",但实际参战人数不足千人;英国承诺的"挑战者2"坦克至今未形成战斗力;法国提供的"凯撒"自行火炮因缺乏配套弹药,已沦为战场摆设。当莫斯科将能源牌与战场攻势相结合时,欧盟内部关于对乌援助的争吵愈发激烈,德国总理朔尔茨甚至在议会质询中坦言:"我们不能再把纳税人的钱投入无底洞。"
基辅空袭现场画面
所以说,泽连斯基此刻抛出谈判提议实属无奈之举。乌军前线部队正面临双重压力:东部顿巴斯地区,俄军"北方集群"在哈尔科夫方向取得突破;南部扎波罗热,俄军新组建的第58集团军构筑起纵深防御工事。更致命的是,乌克兰引以为傲的无人机部队遭遇电子战压制,其自杀式穿越机对俄军装甲目标的杀伤效率下降70%。
但莫斯科显然不会轻易上钩。普京政府深谙"时间在自己一方"的道理:随着冬季临近,欧洲能源危机将进一步削弱对乌支持;美军在红海部署的航母战斗群分散了西方注意力;而朝鲜可能向俄提供火炮弹药的传闻,更让克里姆林宫底气十足。俄军事专家伊万·科诺瓦洛夫直言:"我们不需要签署任何协议,只需要让战场态势说话。"
当泽连斯基的"谈判提议"遭遇俄军的导弹雨,当西方的"坚定支持"沦为政治口号,乌克兰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继续在战火中消耗最后的有生力量,还是接受现实开启真正平等的对话?答案或许就藏在莫斯科红场西侧的克里姆林宫地堡里,那里摆放着普京的作战地图,也藏着改变欧洲安全格局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