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贵阳》推出第六十八期:

这所学校

走出了贵州革命志士的半壁江山

走进贵阳,读懂贵阳。

在贵阳市南明区中华南路14号,高楼大厦环绕之中,一座木质结构的复古四合院静静矗立,它就是达德学校旧址,默默诉说着贵州近代教育与革命的风云过往。


达德学校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最早叫南霁云祠,后改称忠烈宫。

1901年,黄干夫、凌秋鹗、贾一民等30余人在忠烈宫成立算学馆,这是贵州最早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两年后,算学馆扩大为达德书社。到1904年,达德书社创办民立小学堂,成为贵州私立学校的开端。之后学校不断发展,1912年正式定名为达德学校。“达德”之名,取自《中庸》中的“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意思是要培养有智慧、有道德、有勇气的人才。


自创立之初,达德学校就走在时代前头,敢于破旧迎新。它最先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提倡“女权”,推行妇女不缠足的“天足运动”,还招收女生,并聘请贵州首位女教师董赵德莹授课。


1915年,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达德师生义愤填膺,在校内立下“勿忘五月七日”碑,铭记国耻。


从1911年至1925年,黄齐生与达德校友、师生们一道,先后编写并推出了多部进步话剧,如《亡国恨》《共和鉴》等传播新思想。

抗战时期,达德学校成为贵阳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贵阳教职员抗日救国会”在此成立;八路军驻贵阳办事处也曾设于此;校内还组织了“筑光音乐会达德支队”,创办《新生》刊物宣传抗日。


达德学校堪称革命志士的摇篮,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大功。一批批爱国革命志士从这里走出,奔赴祖国各地,投身时代洪流。

王若飞在旅欧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共中央第一任秘书长,重庆谈判时与毛泽东、周恩来同为中共代表。他的舅舅黄齐生,被毛泽东赞为“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党外人士同情、爱护党最早的一人”。达德学生袁咨桐,16岁就在南京雨花台英勇就义。此外,中共贵州省工委成立后,在达德学校发展组织,李策、严金甡、吴学礼等20多位烈士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


如今,达德学校旧址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它不只是一所学校旧址,更是贵州教育发展的见证、中国革命历程的缩影。它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文字/拍摄:杨阿敏

AI数字人主播:马铮

设计/剪辑:林虎 曾玉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