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当天,贵州大学《史前贵州》科普团队携国家级优秀科普图书《史前贵州》及多件古生物化石标本走进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课堂,通过VR复原、化石显微观察等方式,沉浸式为该校师生开启一场“穿越5亿年”的地球科学之旅,揭开贵州作为全球三大寒武纪化石宝库之一的演化密码。


科普课堂现场。

科普大课堂以恢弘的地球史诗开篇。作为贵州省第八届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该团队以生动的图文、视频、音频等科普作品,从46亿年前地球诞生的混沌初开,到5.4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璀璨瞬间,生动勾勒出贵州大地上的生命演化长卷。


现场观众踊跃互动。

在震旦纪(6.35-5.41亿年前),贵州还沉睡在特提斯洋底,瓮安生物群的微体化石却已记录下地球最早的多细胞生命迹象;到志留纪(4.43-4.19亿年前),当陆地植物刚刚开始征服地表,黔东南的凯里生物群已经上演着远古海洋的生存史诗;而三叠纪(2.52-2.01亿年前)的盘县动物群,则见证了贵州从沧海变为桑田的壮丽变迁……


现场化石展示。

这场穿越时空的科普盛宴,还特别揭示了贵州作为“远古生命档案馆”的独特价值:在关岭化石群,2.2亿年前的海百合依然保持着死亡瞬间的优雅姿态;在兴义动物群,贵州龙化石完美保存了爬行动物向海洋适应的关键特征。每一块岩石都是地球历史的书页,每一处化石都是生命演化的路标。


学生在观察化石。

现场老师们细致生动的讲解,激发了学生对贵州这片土地前所未有的好奇。在自由提问环节,大家争先恐后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有的学生对贵州地质变迁的复杂过程感到困惑,有的学生对化石的形成和保存条件产生了浓厚兴趣,询问如何在现代环境中寻找到类似的化石;还有的学生则对贵州生物群中的特殊物种表达了极大的好奇。老师耐心地一一解答,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更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和兴趣。


学生向科普团队的老师请教问题。

随后,现场师生们还近距离观察了团队带来的众多岩石标本,他们赞叹自然力量的强大,感慨生命演化的奇妙,思维的火花在礼堂的上空绽放。“地球很大,世界很美,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勤于思考的大脑,不停地探究它的奥妙。”听完讲座,大家由衷发出感叹。


本次活动留影。

“本次讲座是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推出的‘高校智慧润附中 五育融合启新篇’正谊讲堂系列品牌活动之一,旨在构建一个高校与附中协同发展的创新平台。”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希望通过举办此类活动,不断强化德育引领作用,利用智慧启迪来增智、文化浸润来育美、实践创新来强体、责任担当来培劳,致力全方位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的育人新模式。(文/于珈歆、唐琦 图/胡文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