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临近,演出市场一片繁荣。演唱会、话剧、音乐会等文艺活动备受追捧,一票难求景象再现。在消费需求集中释放的同时,退票纠纷、权责不清等问题也日益凸显。4月25日,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结合近期投诉热点,发布消费指引,助力消费者在享受文化盛宴的同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提醒,消费者在购票前务必仔细阅读“购票须知”“用户协议”等重要信息,详细询问相关内容。由于演出票品具有时效性和稀缺性,部分演出票“一经售出,不支持退换”,部分则允许在特定时间段内退票。消费者需特别留意退改期限、手续费标准等细节。对于“盲鸟票”“早鸟票”“演出票 + 酒店套餐”等预售票品,要关注演出时间、出票时间、座位分配及酒店情况等关键信息,若商家未明示,应谨慎购买。

退票时,消费者需分清原因。因个人原因退票,需按购票协议处理,可主动与平台客服沟通,说明退改理由协商解决方案,如因突发疾病就医,提供诊断证明后,部分平台或酌情允许退票。若因演出突发情况、极端天气等不可抗力,或主办方单方面原因取消演出,消费者有权要求全额退款,且无需承担手续费。

此外,消费者还需厘清“售票平台”与“演出主办方”的权责。售票平台多为第三方中介,主要责任是如实提供票务信息、执行退改规则;演出主办方作为活动组织者,负责筹备、宣传及执行,若因主办方原因导致演出变更或取消,消费者应直接向其主张权利,平台有义务协助沟通。消费者可通过演出详情页查询主办方信息,遇权责争议,可要求平台提供联系方式。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强调,文化消费旨在追求精神愉悦,消费者应按需购买,避免“冲动购票”;购票认准主办方官网及官方授权平台,切勿私下交易。同时,妥善保存消费凭据,出现纠纷先与经营者协商,协商不成可拨打12345热线向行业主管部门投诉,或通过96315热线向消协组织反映。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王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