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聊了不少国家的坦克,没有简单地罗列数据,更多是从设计的角度聊。这其中,咱们对美国坦克的设计评价最低,在M1诞生之前,基本都是一坨翔;英国坦克的设计次之,一战二战期间各种点歪科技树,直到二战末尾的百夫长才“拨乱反正”,走向正轨。那么,哪个国家的坦克设计水平最高呢?答案不是工艺精湛的德国,而是“傻大黑粗”的苏联。
其实,如果但看坦克的各个子系统的技术含量,苏联肯定是最低的——英国有工艺精湛、结构紧凑的坦克炮,德国有精密的发动机、高强度的装甲和高精度的火炮,美国有强大汽车工业带来的可靠性最高的零部件,而苏联几乎一无所长:火炮精度低,射程近;发动机寿命短,可靠性差;装甲质量差,抗弹性能低……然而苏联却将一堆工业垃圾,整合成了威力强大的T-34和IS坦克,抛开数量优势不说,就是看单车的性能指标,也能跟工艺精湛的德国坦克平分秋色,这难道不是高超设计水平的最佳体现吗?
其实苏联坦克的设计功底,也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坦克刚刚诞生一直到30年代末,苏联也走了不少弯路,什么轮履两用坦克、多炮塔神教都造过。轮履两用坦克占据苏联坦克的大头,速度快,但装甲薄,难以正面突破敌军阵地,只能迂回穿插;多炮塔神教属于重型坦克,本该用于正面突破,但多炮塔设计占用了太多的重量,导致苏联当时最好的重型坦克T-35,虽然总重高达50吨,但坦克的防护性能简直是“依托答辩”——车体装甲最厚部分只有30毫米,炮塔也只有20毫米,全车最薄的地方更是只有10毫米,甚至还不如德军大量装备的、重量只有20吨的3号坦克。
所以苏联在30年代的所有坦克,都无法支持苏军的大纵深作战理论,也就是集中装甲兵力,正面高速突破敌军阵地,不给敌人撤退重新组织防御的机会,二战之前爆发的西班牙内战就证明了这一点。在这场战争中,苏联支援给西班牙共和军的轻型坦克,在突破对方阵地时,被野战炮、战防炮甚至反坦克枪轻易击毁。当时苏联没有给共和军提供重型坦克,但就算当时T-35去了,一样会被敌军的37mm战防炮乱穿。这场战争让苏联认识到,想要贯彻大纵深作战理论,必须造出一款“全能坦克”——装甲能扛战防炮,火力能穿坦克能炸碉堡,还要能像轻型坦克一样狂飙。于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T-34诞生了。
坦克的三要素——火力、防护、机动其实是互相矛盾的,想要三者兼顾,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难比登天。为了控制车重的同时增强防护,T-34采用了大角度倾斜装甲,以45mm的厚度,达到了90mm的装甲效果;为了兼顾穿甲和火力支援,T-34一上来就用了76.2mm的大口径坦克炮,后期甚至改装了85mm坦克炮;为了提高坦克的机动性,T-34罕见采用了柴油机,相比当时坦克普遍采用的汽油机,不仅扭矩大,油耗低,而且被击中后还不容易着火。这几项革命性的设计,让T-34在防护、火力和机动三方面全面压倒了当时德国的三号、四号坦克,说它是全球首款主战坦克,都不过分。
你可以说T-34的工艺简陋,可靠性差,但这是因为它刚刚量产,德军就打到了哈尔科夫,然后又差点拿下斯大林格勒,导致两个工厂先后搬迁,新工厂为了保证产能,不得不大幅简化工艺。但正是因为基础设计足够优秀,使得即便是粗制滥造,基本性能还是能够与德军坦克抗衡。而简化的工艺,也保证了坦克的产量,用数量抵消了德军坦克的质量优势。至于使用寿命低,一辆坦克从工厂到战场,可能几天就报销了,寿命低还是个事儿吗?
相比之下,德国的坦克虽然也参加了西班牙内战,意识到了防护力的重要性,但随后研制的虎式坦克,依旧采用了垂直装甲,再加上交错负重轮等复杂设计,让坦克的重量高达56吨,不仅通过能力变差,去哪都得让工兵在前面开路架桥,还特别耗油,推进两、三个小时就得后撤加油,经常在战斗白热化的时候不得不离开战场,或者因为燃料耗尽而弃车。
而德军第一款用上倾斜装甲的坦克,恰恰就是遭遇T-34后研制的“黑豹”。但即便是一款紧急设计的坦克,依旧延续了德国的高标准工艺和复杂设计,导致黑豹坦克虽然速度达到了T-34一样的55km/h,但车重却高达45吨,主炮虽然穿深极高,但倍径过大,导致加工困难,成本极高。
而苏联为了压制德国的虎豹,延续了T-34的设计思路,同样采用大角度倾斜装甲和更大口径的火炮,研制出了IS-2重型坦克。IS-2的工艺也同样简单粗暴,炮塔和T-34一样采用铸造,成本大大降低;火炮倍径只有43倍,和T-34一样远距离精度差,但工艺难度也比虎豹的主炮大大降低,用较低的成本实现了相近的穿甲性能,火力支援能力则远远超出。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成本,IS-2的发动机和T-34都是一个系列的,虽然导致功重比大幅度下降,但由于车体紧凑,车重和黑豹差不多,所以速度基本和虎式不相上下,通过性则远远超出,防护能力更是优于虎豹。
苏德两种不同的坦克设计思路,最终在战场上分出了高下: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近6万辆T-34,而德军的四号坦克和黑豹加一起才1.5万辆;苏联生产了4000多辆KV和近2000辆IS重型坦克,而德国只生产了1346辆虎式和486辆虎王。最终T-34和IS-2组成的钢铁洪流,碾压了虎豹,淹没了柏林。
假设一下,如果德国在二战之前,也设计出了类似T-34的坦克,那么德国坦克的产量肯定能够猛增,性能和可靠性还能压苏联T-34一头,那么德国恐怕不用再造虎豹和虎王了,苏联也没有机会研制IS-2了。一款坦克设计的成功与否,甚至可能直接左右一场世界大战的结局,由此可见武器设计的重要性。这就好像一个人,能力很重要,但选择更重要,选错了方向,只会与目标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