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老哥,真不是我要藏着掖着,这一季的‘苏薯28’苗子真的已经订完了!要不您再看看别的品种?”4月23日,成武县苟村集镇王庄村,一个身材消瘦的汉子,裤腿上沾着泥巴,兜里揣着修枝剪,正与几位东北口音的老板争论不休。若不是周围人一口一个“王总”地称呼,路过的人准会以为这是哪个庄稼汉在闲聊。

这位被称作“王总”的汉子名叫王刚强,今年43岁,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红薯大王”。

“早些年,家里穷得叮当响,老人生病还欠下不少债。”王刚强送走客商,抬头看了看炽热的太阳,抹了把额头的汗水,“那时候天天愁得睡不着觉,在地里刨食能刨出几个钱来?”

从2006年开始包地种庄稼的王刚强,在十年前决定转型成为“新农民”。2015年,他咬紧牙关,凑了些钱,直接跑到省农科院,硬是扛回了几麻袋新品种红薯种苗。

第一年试种20亩,却遭遇了重大挫折。“收红薯的车来了又走,人家说咱这新品种没听过,怕不好卖。”王刚强现在说起来还直摇头。眼看着满地的红薯就要烂在地里,当地镇干部找上门来,硬是把红薯全部卖了出去。那年他净赚了3万多元。

第二年,王刚强的新品种红薯还未成熟,去年的商贩就找上门来,执意要全部收购。

就这样,尝到甜头的王刚强开始较上劲。别人种红薯买现成的种苗,他却坚持自己育苗;别人守着老品种,他却频繁地往各地的农科院跑。年年最热的时候,他总是光着膀子在高温棚里做试验,汗珠不停地往下掉。现在,他已经“专职”卖红薯种苗了。

走进育苗大棚,十几个大娘正麻利地分苗。“日结工资,一般都能挣100元左右,手脚快的能拿200多元!”55岁的王翠萍手上不停,她就是自己口中“手脚快的”,“原先在外头打零工,顾不上家,还没这挣得多。”如今,周边空闲的妇女成了育苗基地的主力军,每天都需要二三十人。王刚强的工资账本上,天天的工钱支出就得有3000多元。

王刚强的这15个高温棚,原是镇上的扶贫项目,他租下来既帮集体增收,又能扩大规模。除此之外,他还投资50多万元建了88个低温大棚。“育苗阶段不同,需要的大棚也不同。”看着满棚翠绿的种苗,他向记者介绍。

“最后一棚扩繁大田苗‘西瓜红’,手慢无……”打开慧丰薯农科技有限公司的抖音号,可以看到王刚强发布的短视频有100多个,而且点赞数也不少。新农人怎能不搭上新时代的电商快车。王刚强划拉着短视频说:“农科院介绍的老客户订单大,但短视频客户数量增长速度快。”目前,他运营着三个新媒体账号,带来的客户占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

王刚强的育苗棚外经常停着各地牌照的货车。如今,他的红薯苗南至广东,北到吉林,甚至在新疆的土地上也扎下了根。“从10月份开始育苗,一直卖到第二年7月份。根据季节和气温,从南方开始向北销售。”王刚强说,其实7月份之后,广东的客户仍有收购的意向,但他忙活了大半年,总想着能休息一段时间。

今年,王刚强预计能卖出2000多万株红薯种苗,因为基地目前的产量有限。明年,他的目标是卖出3000多万株,否则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菏泽日报记者 马源劭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