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法苑
以文化之基 筑价值之魂
初次了解这本书是在2023年,一次偶然的刷课,让我认识了郭建老师。刚开始,我并没有产生阅读的兴趣,直到2023年下旬,进入城关法庭,协助处理婚姻家事案件后,我才逐渐领会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家事审判、对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重要性,于是重新拾起了这本书,开始认真阅读。
这本书是郭建教授所著,他以通俗易懂的笔触,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脉络,从成文法演变到司法制度,从婚姻伦理到经济法规,构建了一幅跨越数千年的法律文化图景。
书中不仅呈现了历史细节,更通过案例分析、制度对比,揭示了传统法律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关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法治理念的框架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望,也是对现代法治建设的启示。书中提到的“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等治国策略,以及“民惟邦本”的民本理念,都为当代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这些思想不仅彰显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历史底蕴和文化支撑。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在司法实践中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如“恤刑”原则,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公正”“法治”理念不谋而合。通过传承和弘扬这些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可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完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可以说《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讲》不仅是一部法制史著作,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郭建教授以历史为镜,既展现了中华法系的独特智慧,也批判了其时代局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传统法律文化中的“和谐观”“诚信观”“民本思想”可为当代法治注入文化自信;而现代法治理念的“平等”“权利”“程序正义”则为传统提供了革新动力。这种双向互动,正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必由之路。
书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法者,治之端也”,这句话不仅揭示了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地位,也为我从事法助工作提供了指引。作为一名法助人员,我深知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在日常工作中,我接触到各种案件。这让我明白,每一个细节都关乎法律的正确实施和当事人的切身利益。传统法律文化的诸多理念,如“明德慎罚”等,便时刻提醒我在工作中不能机械地看待法律条文,而应注重情理与法理的结合,以达到公正与和谐的统一。
时代在变迁,但是优秀法律文化的余味始终留存,“民本思想”“德法共治”“和为贵”的理念对现代审判仍具有借鉴意义,未来,我将以传统文化附能家事审判,推动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多元化解,推动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
来源:云梦法院 赵娅明
编辑:李洁
审核:郭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