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异地建校区的现象确实变得愈发普遍起来。教育部尽管明令禁止跨省建校区,然而对于在省内建校区的行为却未加以阻拦,这一规定着实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就拿中国石油大学来说,其从东营搬迁至青岛,这并非是两地办学的模式,而是将所有师生直接整体性地迁移到了青岛,致使原来的东营校区摇身一变,成为了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校园。这种大规模的搬迁,对东营当地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氛围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河南大学长期扎根于开封,可如今却在郑州先后规划建设大规模的校区。先是建了 2000 亩的龙子湖校区,今年又打算在郑东新区建造 3300 亩的雁鸣校区。要知道,待郑州的这两个校区建成后,能够容纳 5 万名师生,而河南大学开封校区当下的师生规模刚好也是 5 万。如此一来,难免给人一种郑州校区就是为了搬空开封校区的感觉。这种做法对于开封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不仅如此,位于淮南的安徽理工大学,也在合肥设立了新校区。还有芜湖的安徽师范大学,将肥西师范学校并入,积极筹备建设合肥校区。同样,临汾的山西师范也毅然迁往了省会太原。
网友们针对这一现象可谓是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人直言不讳:“南京疯狂往外搬,安徽的全往合肥搬!合肥的 GDP,人口就这样上来的!瘦一省而肥一地。”这种观点反映出了对于资源过度集中的不满和担忧。从现实情况来看,确实存在着某些地区凭借集中资源实现快速发展,而其他地区则相对滞后的现象。
还有人说道:“省地的地方补贴差了一大截,资源差值成倍数,吸引人才与招生又是数倍差异,如此考虑,举双手赞成换校址。”这一观点揭示了在教育资源分配上存在的严重不均衡。以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为例,它们能够为高校提供丰厚的补贴和优越的资源条件,从而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生源。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差距愈发明显。
更有人情绪激动地表示:“国家应该把所有分店都关门。不允许否则分店各处都是。 咋没有大学去西藏,甘肃,青海开分店呢?利益驱使啊。”这种看法凸显了对于高校布局不合理的深刻质疑。西藏、甘肃、青海等地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发展需求,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高校往往倾向于选择在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设立分校或集中发展,这无疑违背了省属高校各地办学的初衷。
高校集中到一线城市、省会城市,这种趋势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规律,也有失公平合理。这会导致地市难以发展,人才外流。因为在资源集中的大城市,机会更多,发展空间更大,人才自然会向这些地方流动。而地市由于缺乏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难以留住人才,满足少数人的利益,却放弃和损害了大多数基层人民的利益。
整体搬迁会给原地市的教育资源发展带来极大的伤害。这无疑是一种瞎折腾、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行为。如果高校不能在教学和科研上下功夫,仅仅依靠搬迁校址来寻求发展,那么搬到哪里都是徒劳。
哪里办学好,就去哪里办!应当赋予高校这样的自主权,逐步消除地域差异带来的诸多不平等。省属高校原本应当在各地均衡分布、协同发展,这才符合教育公平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倘若全都一股脑地集中到省会城市,实在是一种目光短浅、缺乏全局观念的选择。两地办学的模式相对而言还算稍微好些,起码能给地级市保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希望,让地级市在教育资源方面不至于太过匮乏。
但像这种不顾地方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的整体搬迁做法,真的是令人难以接受。毕竟,大学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都受到地方的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如此大规模的整体搬迁,无疑会让地方感到极度失落和难以承受,对地方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沉重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