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乌战场出现罕见一幕,俄军先后动用“伊斯坎德尔-M”短程弹道导弹和“龙卷风-S”自行火箭炮,对苏梅州科罗夫尼齐村的乌军目标发动了一次混合打击。

出于打击效果和避免暴露的考虑,现阶段俄军对乌军的远程打击很讲究速战速决,一般来说,对单个目标用一种远程打击武器进行一轮打击基本足够,为什么这次要搞这种混合双打呢?



(俄军无人机拍摄的打击前目标状况)

这两种武器都造价不菲,就算是你死我活的战争时期,俄军也鲜少同时动用,这次不惜工本,大概是因为乌克兰陆军第47独立机械化旅的指挥所,在这个距离边境约100公里的村子里。结合第47机械旅基本上打满了俄乌冲突来看,确实也只有包括这个旅在内的少数乌军部队,当得起俄军用导弹和火箭弹轮流洗地的“礼遇”。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从无人机拍摄的现场打击视频来看,俄军这次斩获颇丰,大约百余米的范围内先后发生四五次剧烈爆炸,“将指挥所和附近的一切都炸成了尘土”。

俄军指挥部声称摧毁了两座通信天线、一个移动通信中心和5辆载具,至少25名乌军官兵被炸死在指挥所内,另有消息称指挥所旁边的通讯部队损失了40人。



(经过多轮打击后,可见爆炸的剧烈程度)

如果这些损失情况属实,那么第47机械旅这次可是栽了大跟头。俄罗斯方面的消息则更为惊人,直接声称这支部队“已被彻底消灭”,包括在别尔哥罗德执行进攻任务的大约1500名第47旅成员,同样被俄军全部歼灭。

不过,俄军的战报不一定完全准确,除了2022年马里乌波尔围城战中最后投降的乌军第36海军陆战旅以外,俄乌冲突双方截至目前都没有旅级建制部队被全歼,至少从公开的、可信的战报来看没有。

其次,如果俄军的情报没有错,表明乌军第47机械化旅已分兵,一部分在苏梅州作战,另一部分,可能最少一个机步营和一个坦克营已被调到别尔哥罗德执行进攻任务,试图复制去年8月乌军成功打进库尔斯克的奇迹,只不过从3月中上旬到4月下旬,乌军连别尔哥罗德一个村子都没能占领。



(2023年乌军反攻失败的“豹毙”名场面,就是第47旅贡献的)

分兵作战,意味着要实现全歼第47旅就必须在至少两个不同的地点,同时完全消灭这支部队的所有人员。显然要做到这一点,难度不是一般的高,所以“全歼”几乎肯定不是真的,至多是俄军通过“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和“龙卷风-S”火箭炮,或者其他远程打击手段,给乌军第47旅在内的其他部队造成重大杀伤。

只看本次混合打击的话,其实对乌军来说是个比较危险的信号。首先,这是俄军可能在尝试导弹部队和火箭炮部队之间协同作战,“伊斯坎德尔”系列最大射程约500公里,可以装配钻地弹头、高爆弹头和集束弹头在内的多种战斗部,适合打击单一的高价值目标,比如指挥所、通讯中心等;“龙卷风-S”火箭炮是相对比较老旧的装备,但在得到信息化和数字化升级后,适合打击集结中的步兵和轻装甲部队,以火力覆盖造成大面积杀伤。



(“伊斯坎德尔”不算先进,但技术成熟且量产后造价降低,对俄军来说是一种有力的武器)

如果俄军可以将这两种远程打击武器结合起来,不但能起到提高打击效果的作用,还能起到迷惑乌军情报和防空系统,使其即便侦测到俄军导弹或火箭弹升空,也无法精确判断目标是哪里,或者哪个是佯攻哪个是主攻。

更严重的是,“龙卷风-S”的最大射程120公里,虽说最新改进型有200公里,但也没有证据表明俄军动用了最新型号。科罗夫尼齐村距离俄乌边境接近100公里,表明俄军这次是冒险将火箭炮部署在非常靠近边境的位置执行任务。

当前,乌军已基本被赶出库尔斯克州,部分地段上俄军已进入苏梅州开始作战,但俄乌边境地区依然是很危险的区域,乌军无人机和FPV穿越机在边境伺机游猎,可以说任何出现在俄乌边境的俄军装备和人员,随时可能被空中砸下来的无人机炸成火球。



(“龙卷风-S”发射,这种火箭炮也已落伍,但运用得当还是很具有威力的)

然而俄军依然能将其部署在边境发射火箭弹,不仅表明俄军有办法屏蔽乌军无人机的窥视和攻击,更意味着俄军很可能步步为营,逐步将苏梅州也扩大为战场,迫使乌军进一步从顿涅茨克和赫尔松方向分散本就捉襟见肘的兵力。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基本可以肯定,今年夏天俄军有可能将战线推进到第聂伯罗州和哈尔科夫州,通过重点进攻的方式,压垮乌军越来越单薄的防线,那么像第47机械旅刚刚经历的一切,还会不断在各个战线上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