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视松柏为树之尊者,历代帝王在建立宫殿、祖庙时都要在其周围遍植松柏。早在五千多年前,黄帝便曾亲手植柏,这棵柏树至今仍屹立在黄帝陵前。北京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祖的宗庙。依据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规制,与故宫、社稷坛同时建造,是紫禁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

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太庙四周围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松柏,衬托起金碧辉煌、错落有序的建筑群落,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遍植的松柏常青,则寄寓着帝业常青、江山永固的愿望。

太庙现存古树714株,其中3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达70%,这个数字在皇家建筑群中堪称名列前茅。这些古柏林,以九重宫阙为背景,以十丈朱墙为画框,构成了一幅流动的千年画卷。当我们仰望那些虬曲的枝干时,犹如在触摸一部立体的历史长卷。

1420年的初春,三万工匠在太庙完成了最后一块金砖的铺设。在《明朝纪事本末》中,记载了一段“百工种树皆死,而天子种树独活”的故事。说的是太庙建成后,工匠们连续3年在此种植柏树,均未成功。后来,有一名姓鲁的工匠想到,这可能是因为水土不适,那就应该给太庙的地换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发现宫城外面东北角的土壤比较肥沃,于是便将太庙所在地的沙土与宫城东北的沃土进行了置换。后来,大臣便去禀告皇帝:太庙的树代表着祖宗的阴德和福荫,如果皇上您亲自去种,四方神圣一定都不敢阻拦,树才能得活。于是,明成祖便亲手在太庙前方种下一树。果然,这棵新种的柏树活了!现如今,这棵“神柏”依然挺立在太庙南面。而漫步太庙的古树群中,“明成祖手植柏”无疑是最值得一看的亮点。这棵柏树高达13.5米,树干径围5.5米,枝叶繁茂,茁壮挺拔,独领群柏之首。

有皇帝做榜样,皇太子们也纷纷到太庙种树,种出一片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宁静交织出的“太子林”。太庙里形态各异的古柏,见证过无数历史演替、人间悲欢,其中“九龙柏”堪称建筑与名木完美融合的典范。这棵九龙柏高18米,连同主干共分九个大枝,远望似九龙盘旋,气势如虹。经过600年风雨雷电的洗礼,树皮已剥落,木质部呈现白骨化,形成了天然“舍利”,而树势依然郁郁葱葱,极具观赏价值。尤其是其主干九条棱状突起如蟠龙缠绕,似与九开间的享殿遥相呼应。

站在柏林深处,风吹枝叶的声响,恰似历史的私语。这些活着的文物依然年年在生长,将时光转化为可见的年轮。抚过苍劲的树皮,触碰的不仅是永乐年间的阳光,更体会到古人与自然的智慧。

文并摄/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李喆

排版/王静



微信号|bqttfk

微信号|bqyiping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