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85岁的柴玉吉老人被活活饿死在家中,胃里仅剩下些鸡饲料的残渣。

这一幕令人心碎,法医在鉴定时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柴玉吉膝下有四个儿子,每个都已成家立业,按理说,他们应该是母亲晚年的依靠。

而这四个儿子却视母亲如累赘,任由她在孤独与饥饿中死去。



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如此狠心?

养儿真的防老吗?



柴玉吉生前的不幸遭遇

柴玉吉,1927年出生在天津一个富商家庭,虽然家境优越,但她从小就关心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特别是对贫苦百姓的困境感同身受。

她经常悄悄地把家里的食物和衣物送给街头的乞丐,父母十分疼爱她,她不仅学识渊博,还接触了不少新思想,对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心有不满。

最终,在国家危难之际,她毅然投身革命,成为党组织的情报人员。

在那动荡的年代,柴玉吉与同为革命者的丈夫,携手并肩共同经历了无数生死考验。

战后,他们结婚并生下了第一个孩子——程一民。



尽管生活异常艰难,柴玉吉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孩子,甚至卖掉自己的首饰换取粮食,这份母爱深沉而坚定。

可是柴玉吉永远不会料到,几十年后,这个程一民,竟成了让她步入悲惨命运的其中一个人。

他的所作所为,最终将她推向了无法回头的深渊。

柴玉吉一生的付出与牺牲,换来的却是无尽的遗憾。

新中国成立后,柴玉吉和丈夫带着孩子回到了北京老家的张辛庄村。



家里的老房子早已破败不堪,他们只能从头开始,修缮房屋,耕种土地,日子过得紧巴巴,但夫妻俩并不气馁。

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们互相扶持、风雨同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坚信只要勤劳,生活一定会变好。

不久后,柴玉吉又相继生下了四个儿子:程一田、程一平、程一石、程一禾。

五个儿子在那个年代,无疑是“福气”的象征,邻里乡亲都纷纷称赞,觉得她将来一定能享受儿孙绕膝的幸福生活。



柴玉吉也确实为这五个儿子倾注了所有的心血,操持家务,精心教育,日日夜夜无怨无悔地付出。

命运总是如此捉弄人,三年自然灾害突然来临,村里田地荒芜,颗粒无收,大家都在饥饿中煎熬。

为了孩子们能活下去,柴玉吉和丈夫将尊严放在一边,四处乞讨,讨来的食物大部分都留给了孩子,自己则靠吃野菜、树皮勉强度日。

她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只要孩子们能活下来,自己再苦再难也都无怨无悔。

那几年,灾难让整个村庄弥漫着死亡的阴影,许多孩子因饥饿而死去,柴玉吉每时每刻都提心吊胆,生怕自己的孩子也熬不过这场灾难。



每到夜深人静时,她偷偷躲在角落里哭泣,但她从未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一丝脆弱。

白天,她强忍着眼泪,依旧鼓励着五个儿子,告诉他们:“总有一天,日子会好起来的。”

母爱的力量和她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这五个孩子,最终,他们奇迹般地熬过了这段艰难的岁月。

不过,命运的打击并未停歇。

在最为艰难的时刻,柴玉吉的丈夫因长期的劳累过度,病倒并不幸去世。

这个消息如晴天霹雳般击中了她的心,丈夫的离世让她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与痛苦。

但她知道,她不能倒下,她是这五个孩子唯一的依靠。



擦干泪水,柴玉吉毅然站了起来,独自扛起了整个家庭。

她白天在生产队辛勤工作,晚上还要纺线织布,以此来补贴家用。

她舍不得吃一顿好饭,也舍不得买一件新衣,所有的钱都用来为孩子们的生活和教育攒下,她最大的愿望,就是能看到他们成家立业,过上幸福安稳的日子。

孩子们渐渐长大,也都开始有了自己的家庭,柴玉吉的辛劳终于换来了儿孙满堂的时刻。

为了给每个儿子娶媳妇、盖房子,她几乎倾尽了所有的积蓄,甚至把自己早年的陪嫁首饰都卖掉了。



为了让儿子们的婚事顺利,她不辞辛苦,和工人们一起搬砖、和泥,看着一座座新房逐渐成型,心里满是欣慰。

她想着,终于可以安享晚年了,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家,她也能放松下来,享受一份来之不易的清福。

而柴玉吉并未意识到,这一切的希望不过是悲剧的开端。

随着时间的推移,儿子们成家立业后,柴玉吉逐渐被边缘化,曾经的热情与亲近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媳妇们渐渐对她显露出不耐烦,她成了家里的“累赘”。



每次进了他们的家,柴玉吉都感受到一股隐形的排斥,甚至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开始消失。

五个儿子,也一个个开始找借口推脱对母亲的照料。

一会儿说自己经济困难,无法承担更多的责任;一会儿又说房子太小,根本没地方给母亲安顿下来。

柴玉吉像个无所归宿的流浪者,从一个儿子家到另一个儿子家,像一个皮球一样被无情地踢来踢去。



每一次的搬迁,她都带着沉重的心情和孤独的目光。

曾经,她引以为傲的五个儿子,如今却成了她最深的痛苦源头。

他们的冷漠和不耐烦,让柴玉吉渐渐失去了自信和尊严。

她从一个母亲,变成了被忽视、被推卸责任的对象,连最基本的关心和陪伴都成了奢望。

她开始明白,自己为儿子们付出的所有,最终换来的是对她无情的疏远与无声的虐待。

柴玉吉的晚年,仿佛成了命运最残酷的嘲讽。

她的饮食起居无人照料,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破烂不堪,岁月的痕迹早已在她身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她为家庭劳碌了一生,而在她最需要关怀和照顾的时候,却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2010年春,警笛声划破了村庄的寂静,村民们纷纷聚集在屋前,窃窃私语,指指点点。

屋内,弥漫着令人作呕的腐臭气味。

柴玉吉静静地躺在床上,已经没有了生命的迹象。

她那干瘦的手指微微蜷曲,仿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无力地抓住什么。

空气中的冷酷与悲凉交织,所有的痛苦与无助都化作了这一刻的沉默。



床头的一个空袋子,里头仅剩几粒暗黄色的鸡饲料,静静地诉说着她生前的凄苦和绝望。

这袋子成了她悲惨结局的无声控诉,她的死,不是因为疾病,也不是意外,而是被无情地饿死了。

而将她推向死亡深渊的,却是她那五个亲生儿子,那些她含辛茹苦抚养、付出一切的孩子,最终让她孤独地死于绝望。

她的悲剧,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家庭关系的深刻反思。



在如今物质富足的时代,很多人可能忽视了那些承载传统美德的精神价值。

现代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越来越疏远,亲情变得淡薄,甚至失去了最基本的责任感。

每个为家庭辛勤付出的父母,都应当得到尊重与关怀,而不是在冷漠中度过他们的晚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