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甘肃武威: 三级体系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甘肃省武威市科技馆内,孩子们通过VR设备探索宇宙奥秘;凉州区南园学校的广场上,机器狗舞蹈引来阵阵欢呼……4月15日至17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甘肃省科协组织的“科技馆体系助力强科技行动”主题采访活动来到武威市进行实地采访。

近年来,在甘肃省科协指导下,武威市科协大力实施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宣传信息化、科普供给多元化工程,让原本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人群需求,不断推动民众科学素质提升。

“阵地+流动”弥补基层短板

为了满足不同群体需求,2024年以来,武威市科技馆推出了面向青少年、老年人、农民、产业工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的科普定制化参观路线,并开通团队服务“直通车”,已接待340多个考察、研学团。同时,科技馆组建了一支由30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讲解员”双轨队伍,开展了100场次专题培训,提升服务质量。此外,科技馆还开发了线上预约、虚拟漫游功能,真正实现科普服务“24小时不打烊”,让更多人能便捷享受科普资源。

“武威市科技馆荣获‘甘肃省科普基地’称号。”武威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孙维荣介绍,2023年9月,武威市科技馆正式全面开放,这座8000多平方米的智慧场馆,融合绿色建筑理念与前沿科技手段,集纳350多件互动展品,并引入AR、VR技术,构建起“展览+体验+学习”一体化模式。自开馆以来,科技馆累计接待量已超20万人次。

武威市区的科普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城乡科普资源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武威市创新打造“市馆+县区馆+流动馆”三级体系。6辆科普大篷车年均开展“五进”活动超100场次,2个流动科技馆在各县区学校巡回展出,为偏远学校和未建设科技馆的县区送去科普服务,有效弥补基层科普资源短板。

“现在科普大篷车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开展送科技服务活动,真正打通了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孙维荣告诉记者。

馆校融合播下科学种子

“要将科创培训融入日常教学,让青少年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孙维荣介绍,馆校融合是武威市科普体系建设的一大亮点。科技馆与6所中小学签订合作协议,开发了20节“科技馆里的科学课”,并开展了80余场主题研学活动。

武威市科技馆展教部工作人员董俊磊说:“上课的最终目的就是为孩子们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培养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该科技馆还积极联合教育部门实施“流动科技馆”计划,在200余所中小学开展科普讲解、车载展品互动体验、科学课等科普活动,已举办224场次活动。

记者走进凉州区南园学校,发现校园里处处洋溢着浓厚科学氛围。大课间活动时,学生们围在科技展品前,迫不及待地体验新奇科技成果;楼道里,摆满了凝结着孩子们奇思妙想的手工作品;科学课上,老师引导学生探索科学奥秘,培养他们思考与发现的能力。学校还设置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满足学生不同兴趣。该校科技社团指导老师介绍:“孩子们能根据兴趣选择社团,每个社团都有专业老师指导,帮助孩子们学习科学知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孙维荣表示,武威市科技馆体系将持续深化“阵地+流动”“线上+线下”模式,力争打造河西走廊科普创新高地和丝路科技文化窗口,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进行更多有益探索,推动武威市在科技惠民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记者 颉满斌 实习生 田诗涵)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