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为了喝酒,而是为了能轻松说话。”
撰文丨miaomiao
编辑丨锐裘
年轻人的夜间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转变。
从曾经的演唱会结束例行去海底捞吃火锅、去KTV续场,到如今更倾向于前往小酒馆举杯,包括前者的海底捞自己都开起了微醺小酒馆;另一边,搜寻去某地旅游的攻略时,除了种草当地美食和景点名胜,必不可少的是再mark几家酒馆,为了在夜晚更深入地感受这座城市......
小酒馆赛道呈现出愈发兴起的趋势。根据iiMedia Research公布的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小酒馆市场规模达1487.8亿元,预计2027年将突破1800亿元。它既承接着夜晚的消费时段,也逐渐取代其他夜生活场景,成为年轻人们的“社交终点站”。
小酒馆里的社交,
适度又有温度
如果说去传统的KTV和大型酒吧更像是进行目的性社交的话,在小酒馆则更多是贯彻“轻饮酒”理念的一种自我放松。前者的噪音环境常让人处在“大开大合”的状态里,难以触及彼此的真实内心;小酒馆的氛围恰好介于喧闹和安静之间,既是足够松弛的场域,又提供了相对私密的交流空间。
小酒馆恰好承接了下班后的时光,让疲累的白天告一段落,年轻人能够以轻饮酒的方式进入微醺状态,释放情绪和压力,适度投入,默契散场。
生活在杭州的朋友A和我说,作为刚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他已经是小酒馆的忠实顾客,每周都会约上几位好友去两个当地的独立小酒馆,一家是开在尤利西斯书店里的“断句小酒馆”,另一家名为“Philiving(客厅酒馆)”,后者诞生于去年底,主理人就是一位哲学硕士,经常举办人文活动,也鼓励顾客参与打酒与自发组织社群,带动了活跃的社交氛围。
Philiving(客厅酒馆)©小红书用户:文三数字生活街区
如此独特的气质也是吸引A频繁前往的原因。他说:“这些文艺气质的酒馆,让我在日常的聊天中也能松弛下来,感受到不一样的交流磁场。”
当然,社群型小酒馆远不止客厅酒馆,还有为人熟知且已经走向连锁化的跳海酒馆,不仅已经实现了多城规模化经营,还建立了一种去中心化的管理模式,拥有强大的社群基础,成为了以社群文化带动酒馆运营的创新模式的代表。
©跳海随易
我的另一位朋友B生活在深圳,目前处于待业状态的她,则喜欢一个人去小酒馆,在那里结识有趣的人,也常关注主理人、调酒师的风格与酒品创新。她觉得小酒馆是能打破隔阂、融入日常的场所。
让她频繁光顾的是深圳的Know Yourself酒馆和未醒Tipsy潮汕风味餐酒馆,前者是一家和花店相结合的社区酒馆(白天开花店,晚上开酒馆),女性友好,还经常举办主题活动;后者以“做饭最好吃的酒馆”闻名,擅长结合时令风味做特调酒品,还在店内设有调酒师课。两家酒馆开业时间都不算长,却都洋溢着热烈的温暖氛围,快速拉近了与年轻人的距离。
©小红书用户:鸭鸭骑鸽子
而“花店+酒馆”、“餐馆+酒馆”的混合经营模式,不仅代表着多重业态能够为酒馆提供审美、口味方面的加成,而且也为顾客提供了更多消费场景,拓展多一层体验。
无论是社群型还是“酒馆+”模式,对年轻人来说,这里早已不是纯粹的喝酒场所,而是调节节奏、满足情感需求的选择。在消费收缩的大背景下,年轻人精打细算,却仍愿为情绪与陪伴买单。喝酒不是真正目的,真正吸引他们的,是一种适度的、情绪可控的社交方式。
“社交”确实已成为年轻人选择走进酒馆的关键词。而为了回应这一趋势,酒馆的运营模式也不断进化,从传统的饮酒场所发展为兼具文化、社群等多元功能的新型空间。接下来不妨看看,酒馆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正如何向多元化与精细化迈进。
喝酒只是借口,
小酒馆如何成为“情绪容器”?
适度而有温度的社交方式,让小酒馆成为年轻人情绪释放与情感连接的理想场域。正因如此,小酒馆的进化不再只是空间的更替或价格策略的调整,而是围绕“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联结”展开探索。
最初,一些品牌试图以“性价比”打开局面。海伦司正是其中的代表,被称作“酒馆届的蜜雪冰城”,凭借平价酒水策略成为热门选择,并在2021年成为“小酒馆第一股”。但好景不长,随着2023年关闭288家直营门店,2024年收入与净利润接连下滑,其下行曲线也暴露出单靠价格吸引力,无法长期留住追求情绪共鸣的年轻消费者的问题。
©小红书用户:新月
与此同时,以空间风格取胜的酒馆也未能逃过“同质化”的宿命。比如贰麻酒馆曾因中式国潮装修风格风靡一时,但随着“国潮”逐渐从新奇变成常规,其独特性开始弱化,消费者的新鲜感和打卡热情也随之退潮。
低价与打卡都并不等于情绪价值的缺口被填补。真正的突破,发生在那些从“卖酒”转向“链接人”的小酒馆中。
以跳海酒馆为代表的新一代酒馆,显然理解了当代年轻人更在意“情绪连接”而非“酒精浓度”。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饮酒场所,而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平台。跳海通过“去中心化”的服务理念和强社群运营策略,让顾客从消费者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甚至是内容创作者。
顾客可以成为“打酒师”,也可以策划并举办展览、市集或者开滑板社、朗读会,跳海酒馆变成了可以装下情绪和个性表达的空间。截至2025年初,跳海已在全国16个城市开出41家门店,甚至已经去到海外,在新加坡、东京开设分店,持续扩大其影响力。
而公路商店则更为“大胆”,几乎抛却了空间因素,直接将饮酒与社交搬到马路边、露天广场上……以此回应年轻人对自由、不设限的表达欲。这种模式下,“喝酒”显然成了次要行为,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态度:在城市街边,找一个彼此真诚对话的出口。
还有一些小酒馆选择与社区文化融合,突出调酒的专业性,打造更具“在地情绪”的个性化体验。
正如每座城市总有几家热度高、名号响的独立小酒馆,几乎只做酒,但会想方设法创新产品。类似精品咖啡馆的逻辑,它们不强调“多元服务”或“社群运营”,而是通过一杯杯极具城市特色的风味特调,引导顾客调动感官,加深与空间的情感连接。这里的酒是媒介,是故事本身,而非仅仅是消费品。
这些小酒馆的共同点在于,将“社交”提升到情感和精神的层面。它们不拼价格,也不堆装修,而是通过情绪共鸣和场域温度,推动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进而驱动顾客的回头率。换句话说,是从产品销售转向了提供情绪价值和自我投射的空间。
从价格到情感连接,从空间到内容创造,小酒馆的演变路径,正是年轻人消费心理变化的缩影。他们不为酒买单,而为感受、联结和归属感买单。
而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这些新型小酒馆所传递的核心始终如一:为年轻人打造一个开放、自由的情绪栖息地,让到场的每个人都能尽情表达、自我调节,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与归属感。
在这个节奏加快、情绪高压的时代,小酒馆的流行,其实映照出了年轻人对“人与人之间真实联结”的渴望。当人们不再满足于浮于表面的社交形式,开始转向更温和、更沉浸的交流方式,小酒馆就不仅是放松或消遣的场所,更成为一种承载个体情绪的容器。
小酒馆盛行的背后,不仅是消费趋势的体现,更是年轻人在喧嚣都市中寻找内心平静与情感寄托的缩影。它不喧嚣、不打扰,允许每一个个体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一段夜晚,也给予了孤独以尊严,社交以温度。
小酒馆,是夜晚社交的终点站,也是找回掌控感与微妙共鸣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