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表叔沟通一天。他微信里陆续发过几张图。都有划勾划圈。告诉我,这表该怎么写。临别赠言是,我们总得写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 你能理解,这表有甚么好么。
宝玑单指针表,诞生于怀表时代,最初该是1797年。直径很大。品牌说,差不多61mm。当年称为“订购款式”,从不轻易与人。交付订金才有。白色珐琅表盘、极简功能,差不多,就是今年这只表的雏形。
宝玑的认认真真、简简单单,已经很好看。圈里没人不喜欢宝玑。常和同事议论,很多次了。没谁能同时兼顾理性与感性,譬如既有陀飞轮,又能在表盘上手书花体字。
宝玑的设计,至今很多品牌仍得益。大名鼎鼎各位,都得在新闻稿里冠名,宝玑式指针、宝玑游丝,不是么。
2025年,宝玑工坊的250年。作品是,俗称独眼龙的单指针表。
这设计在怀表时候,宝玑就做过。我见过那图片。刻度上都是宝石,指针也凹凸嶙峋,只为让盲人可以仅凭手感就能摸出,现在几点。
之后也陆陆续续做过几只单指针。今年复刻,就是参考当年旧作之一。但今年这只大明火珐琅,应该是拱形;现代手表里,几乎没见过。那是怀表时代的延续。珐琅在通常意义上都是平面。曲面的,实在太难做。
轨道式刻度、花体字时标,一望即知的蓝钢宝玑针。表壳是宝玑合金,独家配方,毫不张扬的舒缓悦目,仿佛纪录片一样,瞥一眼,就仿佛能照见历史。这表壳略带粉色调,来自18世纪制表师使用的黄金。 配比是,75%黄金,以及用以把色彩调的更好的铜、钯、银。
宝玑独有的贵金属表壳。我知道这调色很不容易。宝玑的容错率一直很低。得有阅历的大师反复看过,这颜色才能拿捏萃取。它可以抵抗变色性、有长期稳定性,这颜色如果一直没变化,是不是,我们就从此不会和这时代脱节了。
表壳直径在40mm、厚10.8mm,机芯用了手动的VS00,以及上面刻了铭文,是纪念版的不同。是彼时一如既往花体字,鹅毛笔书写,莎士比亚一样,十四行诗,喃喃自语的独白。特别之处在于,这机芯打磨曲线,出于宝玑先生当年在巴黎圣母院、和圣路易岛的弯弯绕绕。
机芯摆频21600次/小时,是宝玑传统的节奏。单发条盒、96个小时动力储存,能走4天。
我去过宝玑表厂,大师跟我说,这机芯上的复杂字符,非得好几天屏心静气、否则雕不出来。甚至,工具都是自己做、自己去树林里捡树枝、然后再修饰处理,否则不会趁手。
一撇一捺、力透纸背,在机芯上写的这么流畅,徽宗都没这造诣。就像白纸黑字,得多用心。得耗费几个工时。
表壳底盖很特别。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譬如,它有250周年纪念签名的立此为据,以及,没谁肯再枉费心思的、把波浪纹手工雕花敲在表壳边缘上。好像看不见的事,不用这么细心罢。但宝玑,就可以。
我特意看过一个宝玑CEO的访谈录。他说,你知道复刻一只当年60mm的怀表,到今天这只40mm。有多难么。单指针是复兴,没错。但我们缩小了尺寸,还得和当年一样精准可靠。难么。
大明火珐琅表盘。这台词背过很多年。九百多度高温,反复窑烧过四五六七次,于是才能纯净彻底的白。我在工厂试过一次。陪同的师父一直盯着我看,生怕这所谓的媒体老师会烫到手。但终究烧不出个好样子,我猜我一辈子,也烧不出这么白。
今年新作,改进非常多。甚至表壳都重新做。尖峰利角又圆润,一眼看上去是宝玑,但又是重新归纳整理的宝玑,这表壳好像完全没参照,不能拿它和任何手表类比。也是也是,宝玑从没有过类比。不用钱币纹、圆头直表耳作修饰,但一眼就能分别的宝玑。
非常好看,真的。圈子里都知道,我从不夸谁。
又从有头到尾看了这表,指针被钉在一个矩形柱轴眼上,不是我惯常理解的圆形固定。我从没觉得,甚至根本没想过,这种设计可以走得好。但宝玑先生,可能过来拍拍我。你这孩子,难为你还是写表的,见识太浅了。
重复一遍。单指针宝玑,250周年纪念。它有很多来自怀表时代的参照物。新机芯,手动的VS00;新表壳,称为宝玑金。机芯有手书铭文,来自创始人的留言。手表编号,No.250。表盘6点位上方,有独立编号和隐藏签名。共三个。那标识,称为“Sousciption”。当年是作防伪才写的。表盘最下方,标记瑞士大明火珐琅。此致今天,这只表,立此留念的回忆。
那名为No.250的手表被收纳在一个长方红匣子里,历史总要有些颜色跟形状,不是么。金字烫印,由上至下、依次是宝玑,250周年,以及表款编号。三言两语的仪式感,但足够。按扣锁钮,打开,就是当年,钟表堤岸的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