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在广东肇庆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纬 23°26' 的特殊位置,孕育着一片生机盎然的生态秘境。这里常年沐浴在亚热带季风的温柔怀抱中,年均 21℃的宜人气温,搭配充沛的降水,滋养出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1133 公顷的广袤土地上,超过 2000 种植物在此扎根生长,构成层层叠叠的绿色屏障,而苏门羚、豹猫等珍稀野生动物,也将这片山林当作隐秘的家园,自在穿梭其中。

这片土地上,消失 36 年之久的中华穿山甲,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早在 2018 年,保护区内的红外相机便捕捉到了这一珍贵画面,打破了 “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功能性灭绝” 的论断。近年来,这些可爱的生灵愈发频繁地出现在监测镜头里,时而在松软的泥土中欢快打滚,时而敏捷地穿梭于林间,为这片古老的山林增添了别样的活力。



最近,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再次幸运地发现了中华穿山甲的身影。透过镜头,一只体格健壮的穿山甲正专注地在灌木丛中嗅探,它那细长的鼻子不断翕动,似乎在仔细分辨着空气中食物的气息。作为中小型哺乳动物,中华穿山甲成年体长通常在 40 - 55 厘米,体重 3 - 5 千克,身形小巧却充满力量。它们浑身覆盖着坚硬的棕色鳞片,这些由角蛋白构成的 “铠甲”,虽与人类指甲成分相同,却赋予了它们强大的防御能力。当遭遇危险时,穿山甲会瞬间蜷缩成一个紧密的圆球,将柔软的腹部、头部和四肢完全藏起,只露出坚硬锋利的鳞片边缘。即便面对老虎、狮子这样的顶级掠食者,这层天然 “铠甲” 也能让它们无从下口,那些试图强行攻击的猛兽,往往只会在尝试后无奈离去,留下穿山甲毫发无损。

中华穿山甲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从台湾的岛屿山林,到浙江、福建的丘陵地带,都曾是它们的栖息地。作为自然界的 “白蚁克星”,它们每天能吞食数千克白蚁,在控制白蚁种群数量、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觅食时,它们用强壮的前爪翻动土壤,无意间也改善了土壤的透气性,为植物生长创造了良好条件,堪称生态链中的 “无名英雄”。



从上世纪 60 年代起,中华穿山甲的生存之路却愈发艰难。一方面,非法盗猎猖獗,人们对穿山甲鳞片和肉的不合理需求,让它们成为不法分子觊觎的目标;另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山林被不断蚕食,它们的栖息地急剧缩小。双重打击下,中华穿山甲的种群数量呈断崖式下降,最终被列为极度濒危动物。

中华穿山甲自身繁殖能力的局限,也加剧了种群恢复的难度。尽管它们全年都有繁殖的可能,但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雌性漫长的孕期,长达 101 - 169 天,且通常一胎仅产 1 - 2 只幼崽。幼崽出生时,鳞片柔软脆弱,需要在母兽的悉心照料下,一个月后鳞片才逐渐变硬,半年内都完全依赖母兽的哺育。直到两三岁性成熟,它们才开始独立生活。如此缓慢的繁殖节奏,在生存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让种群数量的恢复变得异常艰难。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全社会对中华穿山甲的保护意识逐渐觉醒。2020 年,穿山甲被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法律明令禁止捕猎、食用和商业交易,为它们撑起了坚实的保护伞。随后,广东、江西、浙江等多地陆续传来发现穿山甲踪迹的喜讯,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稳定的繁殖种群,这无疑是生态保护工作成效的有力证明。

2024 年,多部门联合行动,对穿山甲甲片入药进行严格管控,严厉打击非法交易行为,将年度消耗量控制在 1 吨左右。这一系列举措,彰显了我国在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决心与行动力。



中华穿山甲已在地球上生存了数千万年,见证了无数的沧海桑田。如今,面对因人类活动而陷入的生存危机,它们依然顽强地坚守着。这些默默守护山林生态的精灵,值得我们用最大的努力去守护。从保护区的生态修复,到全社会的保护行动,每一份力量都在为中华穿山甲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相信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这些可爱的生灵必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息,书写属于它们的生命传奇。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