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
70年前,时任中国总理和外交部部长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掷地有声地阐明了中国外交基本态度,也奠定了万隆精神的主干。
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图源:共产党员网
1955年的世界,二战遗害犹存,美苏大国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下,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发起、组织,并参与了万隆会议。这场会议及其所形成的“万隆精神”,象征着第三世界国家政治意识的觉醒。亚非民族主义国家以独立的姿态携手登上国际舞台,正式拉开了南南合作的序幕。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期间同埃及总统纳赛尔交谈。图源:共产党员网
70年来,全球南方国家之间虽然也存在着问题和矛盾,但平等协商、互帮互助、联合自强仍是主流。从上世纪不结盟运动反对阵营对立、77国集团呼吁国际经济新秩序,到本世纪金砖机制、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的崛起,全球南方国家持续强化集体发声,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既是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也是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的建设者,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引领者。
2024年10月24日在俄罗斯喀山拍摄的金砖峰会标识和国旗。图源:海外网
就相对直观的经贸领域来讲,如今全球南方占世界经济比重已提升到40%以上。2007年至2023 年,南南贸易从2.3万亿美元增至5.6万亿美元,预计未来5年,南南贸易将占全球经济增长的近70%。
70年后的2025年,世界面临着新的不稳定因素:保护主义卷土重来,以贸易政策为武器的胁迫正加速扩散;地缘局势紧张加剧,世界格局动荡分化;经济低迷,发展焦虑……
北京大学教授刘海方认为,万隆会议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作为曾经被殖民的、弱小的国家,持续保持自主自觉的能力。
这是在印度尼西亚万隆拍摄的亚非会议纪念博物馆外景。图源:新华社
那么,面对当今挑战,不妨重温万隆会议的启示:我们是否仍能携手维护公平的国际秩序?我们是否仍旧以包容、开放、求同存异的态度对待其他发展中国家?
70年前,意识形态、社会制度迥异的亚非国家,以独立自主、共同发展为共识选择搁置分歧;70年后的今天,面临发展压力的全球各国,同样可以思考如何在差异中构建新共识,在协商中生成制度连接。万隆精神早已超越亚非合作与南南合作范畴,为南北合作乃至全球治理,提供了历久弥新的范式。
乘客在行驶中的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列车车厢内拍照。 图源:新华社
风从南方起,潮从南方来。我们期待各方以万隆精神为指引,携手迈向独立自主、繁荣发展的现代化。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排版:谭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