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一战后革命运动
意大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战胜国,但同英、法、美等国相比,它却获益最小。意大利是一个贫穷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在战争中战费支出高达460亿里拉,占国家预算支出的80%,大战期间共损失650亿里拉,外债达190亿里拉。但在战争期间由于政府的定货急剧增加,刺激了意大利经济的发展,使其由农业国发展成为农业——工业国。当然,意大利工业发展较快的都是与军事订货有关的部门,如冶金机械制造和化工等。随着战争的结束,许多工业部门的生产明显减少,如钢产量由1917年的133.2万吨减少到1919年的73.2万吨。1923年经济危机使意大利国民经济发展进一步受到打击:生铁、煤产量下降1/3,发电量减少1/5,铁矿开采量减少一半,破产企业从1919年的500家增加到1923年5700家,失业人数由1920年的15万人增加到1922的40.7万人。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播种面积锐减,大批农民破产。经济危机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严重的政治危机,1918-1922年间,更换了五届政府。资产阶级为了维持其统治,1919年初在梵蒂冈的策划下成立了天主教民主党,利用宗教宣传迷惑工农群众,破坏日益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
1918-1919年,意大利发生罢工斗争1918次,其中1919年有1626次,有150多万人参加。到1920年,工人罢工运动达到高潮,有230多万工人发动了1881次罢工。工人们不仅提出提高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等经济要求,而且有鲜明的政治内容。工人们要求根本改变生产条件,停止武装干涉苏维埃俄国,支持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一些地区还出现了工人夺取工厂的斗争。
以葛兰西(1891-1937)等为首的社会党左派提议建立工厂委员会,使之成为"扎根于广大群众之中的无产阶级机构网"。1919年9月,都灵"菲亚特——布雷韦蒂"工厂在意大利建立了第一个工厂委员会。工厂委员会不仅在企业中建立了工人监督,而且逐渐成为领导工人阶级同资本家进行斗争的指挥机构。1920年4月,葛兰西和陶里亚蒂(1893-1964)领导都灵工人为保卫工厂委员会,同资产阶级政府进行了英勇斗争。都灵工人政治总罢工持续了10天,钢铁工人大罢工延续了一个月。8月,50万冶金工人举行了同盟大罢工后,机器制造、电力、纺织、化工、制革和玻璃等行业的工人掀起了夺取工厂的斗争。工人成为工厂的主人,工厂上空飘扬着红旗,工人还建立了赤卫队,对工厂实行全面管理。与此同时,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岛的农村也展开了夺取地主土地的运动。正当意大利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发动乘胜前进时,由社会党右派控制的全国工会——劳动总同盟却同政府达成协议,使斗争半途而废,白白葬送了来之不易的斗争成果。意大利无产阶级战后最宏伟的一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
在革命斗争的高潮中,意大利无产阶级把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提上议程,1919年10月,在波伦亚召开的社会党代表大会上作出了退出第二国际、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新党纲中还强调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1920年11月,左派社会党人在伊摩拉举行了成立共产主义派的大会,制订了与共产国际二大决议一致的纲领宣言,接受了共产国际提出的加入共产国际的21项条件,为意大利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21年1月15日至21日,意大利社会党在里窝那市举行了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会上左、中、右三派就一些原则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中派和右派联合起来,反对加入共产国际,以葛兰西、陶里亚蒂等为首的左派退出了代表大会,并于21日独立召开代表大会,宣布意大利共产党成立,并加入共产国际。
意大利战后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法西斯组织的发展和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早在战前,意大利即已出现了法西斯性质的组织,战后逐渐形成一股有影响的政治势力,以墨索里尼(1883-1945)领导的米兰的法西斯组织影响最大,他早年为小学教员、新闻记者,社会党刊物《前进》编辑,1919年3月组织法西斯党。在同年的议会选举中,法西斯组织遭到惨败,其候选人全部落选,但1920年意大利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后,法西斯组织得到发展。
在1921年5月的大选中,墨索里尼进入了议会,法西斯分子共获有35个议席。同年11月6日,以墨索里尼为领袖的法西斯党——国家法西斯党在罗马正式成立。国家法西斯党成立后,残杀共产党人和政治活动家,破坏工人罢工、袭击社会党和工会组织,在全国制造白色恐怖。为了同法西斯的暴行做斗争,社会党、工人总工会和铁路工会、海员联合会在1922年2月联合组成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全意劳动联盟。法西斯党徒的势力不断扩大,提出了由墨索里尼组织政府的要求。1922年10月28日,墨索里尼纠集5万余名法西斯党徒,分四路向罗马进军,在没有受到军队和警察的任何抵抗下进入罗马。10月30日墨索里尼出任政府首相,组成政府,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独裁专制制度。1919年3月由墨索里尼组织的法西斯战斗团成为国家正规的武装力量。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