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苏州后,我就开始泡图书馆了,苏大独墅湖校区的图书馆,苏大本部图书馆,独墅湖图书馆,都成为记忆里最温暖的地方,在那样一个屁事没有的时代,除了上课就是上网,除了上网就是代课,学业反而成为毫不重要的内容。
当年,决定考苏州大学,我还有一个私心,除了其比较好考之外,还特意搜了搜苏大图书馆里关于李敖的藏书,结果是超越了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藏书,遂觉值得。考取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把图书馆里李敖的书全部给看一遍。
李敖的书,后来发现,以40册的《李敖大全集》为主轴,其余的书则都是些修修补补,即使后来的《李敖自传》也都是从大全集里摘录的。在这40本书里,记忆深刻的是《北京法源寺》中描写的谭嗣同的风骨,还有则是《老年人与棒子》等杂文了。
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他一个1935年出生的人,其实领先了半个世纪之多,先知总是这样不被别人理解,也总是有超越当下的行为,无论这种行为多么怪诞。
实话实话,我走上时评写作的路,深深地受到他的影响。读完了李敖的所有书,就开始针砭时弊,觉得自己对一切事都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看法,眼高手低起来了。
从李敖的书到王小波的书,还得因为李银河的书,她有一本纪念王小波去世的纪念文集,里面提及李敖,说是王小波的文字有超越之美。于是决定拿来读读,一读之下,顿时爱不释手,从杂文到小说,又是一个全盘读完。
怎么评价呢,王小波的杂文读起来顺畅无比,但有一定的温度在内,是娓娓道来的讲道理,而不是像李敖那样要骂架的姿态。而王小波的小说,如果第一次阅读的话,感觉有些絮絮叨叨,十分啰嗦。但如果第二次第三次甚至多次阅读的时候,就觉得太有意思,像是在文字里编程序,连贯性太强,且根本停不下来。
当然,我最爱的他的小说还是那个中篇《黄金时代》,无论是黑色幽默的说法,还是色情元素,我总觉得这就是思无邪,性元素本就是特别自然的内容,越是伪君子,越是假道学,越是能够引发人们的唾弃。
独墅湖图书馆里的书都很新,我却把有的书硬生生地读到了烂,这要是多大的耐力啊。毕业之后,我就开始买书了,而买书变成了一种类似于病的存在形式,在这种存在形式之下,我们能够看到的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形式,即总以为买到就是读到,就是这本书已经读完了,事实,本非如此。
既然在苏州,那就了解苏州。于是,我又开始买苏州本地的文化书籍,在这些书籍里,有些古籍,如《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等等,自然还有诸多现代的,诸如《苏州文学通史》等等这样的书籍。
苏州,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我在这里也生活了20年,这是一个崇文的城市,在苏州园林里每每都会遇到老者,他们总是会漫不经心地在那里,遇到有人需要,就会义务上来帮讲解,真可谓面面俱到,不辞劳苦。
书,最终去了哪里?这是岳父去世后,我思考的问题。岳父的很多书都被我拿过来看了,也有些不看的被放到网络上。而我的很多书也都直接转让出去了。现在读完就想着转手,给需要的人看,不希望再囤积太多的书,成为累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