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的临近,防溺水形势严峻。今年3月份以来,抚州市临川区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原则,开展中小学生防溺水工作,通过聚焦组织领导、部门联动、水域治理、技能防护和特殊群体等五个方面,全面构建防溺水工作体系,全力织密安全防护网。

聚焦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今年以来,该区通过“集中部署+分片推进”模式,召开了12场校园安全暨防溺水工作专题会议,围绕“预防为主、协同共治”核心原则,以职责细化与机制创新为抓手,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制定《临川区防溺水工作责任清单》,明确教育部门统筹规划、应急管理部门风险研判、公安部门巡逻防控、村社组织属地管理等职责,将任务分解至岗、落实到人,构建“政府主导牵头、部门协作配合、乡镇(街办)负责、家校协同联动、社会积极参与”的联防联控格局,将防溺水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实行“问题倒查、失职追责”机制,以刚性约束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聚焦部门联动,筑牢安全防线。全区中小学通过主题班会、警示教育片展播、“1530”安全教育(每天放学前1分钟、每周放学前5分钟、节假日放假前30分钟安全教育)等形式,常态化普及防溺水“六不两会”知识。利用校园广播、电子屏滚动播放警示标语,联合红十字会对86所学校开展急救培训,在29所学校安装气象预警机实现风险实时预警;持续开展“同上一堂防溺水课”活动,组织民辅警深入校园、村社,通过宣讲授课、溺水救援实操演练、案例展板巡展等形式,强化学生与家长安全意识。通过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安全温馨提示等方式,督促家长落实“四知”监管要求(知去向、知内容、知同伴、知归时);整合电视、村村通广播、新媒体平台资源,高频次推送防溺水知识、预警信息与典型案例。在重点水域增设425块警示牌、1200余条宣传标语,营造全民参与的防溺水浓厚氛围。

聚焦水域治理,完善救援体系。组织乡镇(街办)与部门对全区河流、水库等水域开展“地毯式”排查,明确1356处重点水域权属责任主体,建立“一域一档”动态台账,推行网格化包保制度。投入专项资金127万元,按“四个一”标准(一块安全警示牌、一个救生圈、一根救生绳、一对救生杆),在重点水域配齐防护设施。目前,累计设置警示牌1356块、配备救生圈1356个、救生绳2000余根、救生杆1400余对。安装78套智能喊话监控设备,实现危险行为自动识别、远程警示。针对河流、水库等重点水域,构建“人工+智能”双轨巡查机制。

聚焦设施建设,提升安全指数。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多方筹集资金2300余万元,全力推进乡镇游泳场所建设。目前,全区23个乡镇中22个游泳场所已建成投用,实现乡镇覆盖率95.6%。联合卫健部门开展水质监测与设施安全检查近20次,确保水质达标,为3.2万余名中小学生打造安全可靠的游泳实践场地。创新“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培训”模式,将小学4-6年级学生纳入游泳培训重点对象,累计培训学生1.9万人次。鼓励教师、志愿者参加游泳救生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游泳)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充实教学力量。依托乡镇游泳场所,开设暑期游泳公益课堂,惠及学生超2万人次,切实提升学生水上自救能力与安全意识。

聚焦特殊群体,织密防护网络。聚焦男孩、留守儿童、单亲及困境儿童等高危群体,开展全覆盖摸排,建立70885份“一人一档”信息台账。构建学校、村(社区)双线联动机制,通过每月定期家访、线上沟通等方式,实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与生活轨迹,确保重点对象监管无盲区。在农村地区充分发动网格员、志愿者、“五老人员”等力量,组建“防溺水联防小组”。针对放学后、周末、节假日等重点时段,实行“分片包户、邻里守望”模式,对重点学生行踪进行实时跟踪与动态监管,织密基层防护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