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整版关注】城市更新,让更多人诗意地栖居
核心提示
“城,所以盛民也。”城市是人们集中生活的地方,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城市更新”在2019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首次提出后,2021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十四五”规划文件,成为国家战略。近年来,城市更新话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
龙江岁月一期城市外滩段。
城市发展的目标,是让更多人诗意地生活于城市之中。如何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近日,记者走进被列入省级精品工程的漳州高新区龙江岁月项目现场,探访城市“二次生长”的更新密码。
“瞧!家门口就有‘诗和远方’”“漳州‘小洱海’美到令人窒息”……今年初,“小洱海”词条以百万点击量在社交平台一夜出圈,成为漳州市民老少皆宜的必选打卡点。
“小洱海”位于漳州高新区马州村,是龙江岁月城市更新改造项目二期的起始段。不久后,这里还将迎来龙舟竞渡,刷新热度。
五年来,漳州高新区持续探索龙江岁月可持续城市更新模式,在滨水河滩陆地空间进行集多元业态和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改造,解决滨水空间“临江不见江”问题。
项目全长28.3公里,目前已完成一、二期共计12.3公里的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激活了冷静资源,提升了滨江城市风貌,取得治理、经济、社会三重效益,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的美好愿景,满足市民“望江、亲水、触绿”诗意生活的新需求,为城市滨水空间更新改建提供了有益经验与借鉴。
空间重构
一头系民生,一头连发展
漳州高新区地处九龙江流域下游,是中心城区跨江南扩的重要节点。
这里曾是水运文化中心,承载着一段漳州近代商业历史,仍可见鹭洲路、文昌桥、水月亭、示禁碑、古渡口等历史遗存。几个村落依水而建,造船厂、砂石厂、木材厂、酱油厂、苗木基地等业态应有尽有,形成对外贸易的繁华渡口。
长期以来,九龙江西溪南岸高新区段滨水空间受限于水利行洪和各种管理要求,整体环境脏乱差,安全问题突出,区域内各种基础设施条件差,公共服务配套落后、缺失,两岸滨江形象落差巨大的问题十分突出。
村庄违章搭盖乱象丛生,多数沦为危旧房,逐渐演化为“城市牛皮癣”。更为紧迫的是,沿河岸线地质常年被冲刷,加上无序的生产生活,已经触及水利岸线安全,同时导致污水收集处理不当,区域水环境存在污染风险。
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破题,迫在眉睫。
龙江岁月二期丹溪官田段
2020年初,漳州高新区正式谋划启动龙江岁月项目的更新改造。“通过‘加减乘除’一盘棋,即在功能设施配套上做加法,在违章搭盖和污水排放上做减法,在优化环境确保行洪通畅上做乘法,在消除水利和房屋安全隐患上做除法。”漳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陈建进说,整体设计以“少拆多改”为原则,先最大化消除项目历史遗留和安全隐患问题,考虑区域既有建构筑物安全利用、生态修复、岸线加固、配套设施等内容,再以“新修如旧、新建如旧”方式,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改造沿街建筑。
龙江岁月项目一期位于高新区桥南片区,更新改造首先是对原有存在建构筑物做减法,这就涉及危房户和部分居民的安置。
短时间内对当地居民一次性外迁不现实。“结合乡村振兴计划和实际情况,一边改善片区人居环境,一边有计划组织外迁。”漳州高新区建设局局长卢清辉介绍,对违建和危房进行拆除,其余建筑和部分人去楼空的旧厂房,保留原有建筑位置不变,在保证不影响现有行洪能力的情况下,消除安全隐患,强化排洪功能,并对其进行更新改造。
生态修复
望江亲水触绿,变身城市T台
移除无序生长的建筑,告别了数年来“临江不见江”的历史,水天极目之处豁然开朗。
既然是九龙江滨水河滩陆地空间,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开发建设、产业发展与生态保育等均有限制。如何妥善解决该区域环境脏乱差、河岸水利行洪安全及房屋安全、雨污水直排等问题,又能实现滨水河滩岸线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活化和协同发展?
“设计修缮提升、加固改造、生态修复和功能修补等方案。”漳州圆新建设集团董事长黄宗福介绍,对需改造的部分向当地政府以及发改、建设、农林水、自然资源等部门提出申请,通过联审并组织实施,使区域原有建构筑物得到有效更新改造,又均落在工业用地、农村宅基地、物流仓储用地、城镇住宅用地等可建设用地范围内,避免产生图斑。
龙江岁月一期城市外滩段
花果之乡,“绿”是最富饶的底色。“梳理林下空间,保留利用原先居民经营的苗圃、果林等现有植被,结合景观通廊,合理增补适合本土生长的植物,丰富植物种类,便可形成自然且富有变化的滨水植物景观。”黄宗福说,根据场地地类特点,宜粮则粮,宜花则花,宜木则木,宜果则果,彰显漳州田园生态城市、鱼米花果之乡特色。
记者乘坐园区公交游览,十米见园林,百米见风景。“园区植物不是只有观赏功能。像此处属于保护耕地,油菜花刚刚谢幕,就马上种植水稻,全年‘稻花轮作’,花香稻亦香!”园区工作人员沿路介绍,另一侧新种植的美人树、羊蹄甲、蓝花楹、黄花风铃木等与常绿的乔木搭配出植物景观层次。
行走其间,步道紧挨着绿岸,绿岸下隐约可见石笼,不见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等硬化设施,潺潺江水近在咫尺。
“围堤和阻水设施一定程度上影响防洪排涝要求和水体安全的建设活动,使用石笼修复加固驳岸,种植水生植物,实现生态修复和加固驳岸双重功能。”圆新建设集团总经理助理方宇介绍,相比混凝土打桩的传统“硬驳岸”,石笼修复为岸边水草留出自由生长空间,成本更低,让驳岸更有灵气。
龙江岁月一期城市外滩段。
驳岸作为水陆过渡区,仅是生态岸线的一部分。宏观来看整个滨水河滩陆地空间,海绵城市系统贯穿生态修复的始终。
“面积大,作物多,沿路还设置些许水塘,供钓友垂钓。因此路面着重使用透水砖,让雨水再生再利用。降雨时,地下吸收存蓄,经过渗透净化,向九龙江排出多余水源;水塘和植被干旱缺水时,自动释放补给,循环利用。”卢清辉介绍,原先的雨污水无序流入九龙江,影响生态水环境。经改造,雨污水在集中净化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一来大大降低对水体的污染,二来优化行洪通畅性。
岸上,望江、亲水、触绿;岸下,呼吸、吐纳、收放自如,俨然一处滨水城市的生态T台。
有机更新
唤醒沉睡资源,点亮滨江夜景
龙江岁月城市更新改造项目已完成部分分为一期和二期,其中一期从中山桥到漳州大桥,全长2.2公里,总用地面积约750亩,总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于2023年8月完工。边谋划,边建设,边招商,经过更新改造的滨江水岸焕然一新,立即吸引商户入驻。
改造雏形已现,拿什么点亮滨江夜景?
“就地取‘水’。用水秀喷泉、水幕电影点亮城市外滩。”项目设计单位相关负责人苏婷介绍,考虑不影响河道行洪安全,这套大型水幕系统不做砖墙和桩基,采用漂浮式的构建,构建底部类似抛锚,水涨,幕高。如遇恶劣天气,可以提前牵引回收,确保不被洪水台风带走。
“非常壮观,我们几乎每周都来。”每逢周末晚上8点,80米长的水秀看台前停留许多前来观赏水幕表演的市民。
声光水在江面摇曳,吸引了在江岸的食客。在东区的诚东海鲜,往来食客不断,谁能想到这里是由原先屠宰场片区改造而来。“保留屠宰场原有建筑的外轮廓线,对内部空间进行加固改造。”方宇说,大量采用原有闽南建筑风格和南洋风建筑风格元素设计,最大程度复原古街区风貌,旧时的工厂风貌也能成为城市更新的最佳底色。
龙江岁月一期城市外滩段。
“2020年下半年签约,次年装修开门营业。”漳州市诚东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诚东餐饮是最早入驻的企业之一。由于更新改造使片区日新月异,优美的用餐环境带来较好的用餐体验,营业额实现翻番。
旧街巷、旧村落、旧工业区,都为更新改造注入新鲜血液,随处可见原住宅楼改造为临水式民宿,原造船厂改造为温泉康养中心,老旧库房改造为龙舟库房和看台,原酱油厂改造为酱油工坊研学基地,就连停车场都更新改造为汽车影院……
“古街织补,串起历史文化锚点,从而实现有机更新。”陈建进说,例如龙江岁月活力新城段正在修缮潘荣故居。漳州籍明代尚书潘荣是高新区颜厝镇人,是明代第一个出使琉球的福建籍使者。其故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嵌入龙江岁月的更新改造中,不但能留存地域记忆,也能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
江城共融
产城人融合,丰富新业态
去年12月31日,漳州高新区龙江岁月园区全线开园,10.8公里长的一、二期沿江景观对外开放。开园当天,以530万点击量在抖音热榜成为漳州榜首。
城市更新,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带动项目改造?
“四两拨千斤。”陈建进介绍,在区级财政财力较为有限的情况下,强化以政府为主导,通过策划项目,争取国开行绿色发展基金保障和创新“投融建”一体化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既实现项目的投资开发和工程的顺利实施,又形成一定规模的区属国有企业资产。
不仅如此,土地征收模式也另辟蹊径。“将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收回,实行‘一次征收、分期付款’,科学调配资金,既减少区级财政压力,又增加群众收益。”陈建进说。
高新区颜厝绿茵博学幼儿园师生来到龙江岁月春游嬉戏。
五年焕新,区属国企盘活形成大量固定资产,提供了业态植入空间。“全部招租运营后,收益可观,可平衡覆盖项目投入及运营管理成本。”黄宗福说。
“结合更新改造进度和不同节点的功能特点,分批有序推进园区业态招商,实现园区持续长久运营管理。”项目运营相关负责人介绍,已导入商务办公、餐饮美食、儿童游乐、温泉康养、房车营地、精品民宿等多个领域业态,实现初步引流效果。
漳州高新区定位以科技为引领。日前,由都市更新(北京)控股集团搭建资源平台,计划导入中国国家地理·漳州营地、无人机、AI创客集群,加快构建“科技+文旅”融合新生态。
城市更新,落脚点回到产城人融合发展上,不但要完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还要让群众从中获取更多幸福感。
“如今不用外出打杂工,每日给家门口的园林施肥浇花除草,再悠闲不过了。”60岁的庄惠山是马州村人,熟悉本地植被生长规律。开园前,他与20多名本村村民主动应聘,成为龙江岁月的“园艺师”。
马州村是龙江岁月的起始段,至今仍有村民居住。自“小洱海”成为本地流量景点后,村民与运营方合作,在规划的32个摊位前开启美食集市。
市民到龙江岁月踏春游玩。
庄庆林是村里有名的大厨,奔波于周边村庄的流水席后厨中。“现在有酒席就外出掌勺,平时在家门口摆摊卖蚵仔煎,一个摊位费35元,周末有一两千元营业额。”庄庆林说。
景与人宜,龙江岁月变身城市花园,民宿、茶摊、果园、户外露营、儿童乐园及运动潮玩等吸粉无数,园区还结合不同品种果树建设具有果园特色的桃李餐吧、青梅酒吧、柚见房车营地、龙江茶室、百果采摘园以及“我在龙江岁月有块田”认领种植基地等,经济业态愈加丰富。
滨水河滩上,“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的美好愿景稳步达成,并系统集成龙江岁月品牌,让这张城市新名片从“短期爆”奔向“长期火”。
记者手记:勇啃“硬骨头”的担当
作者:潘园园 杜正蓝
城市更新,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未来。
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涂脂抹粉”,更不是零散的“以旧换新”,而是一场需要破釜沉舟勇气的改革。
采访中,不少漳州高新区干部坦言改革是条荆棘之路。底线红线多、融资压力大、协调效率低……改造项目启动以来,难关重重,“拦路虎”层出不穷。
龙江岁月二期锦绣田园段,稻花轮作。
能啃最硬的骨头、善接烫手的山芋,不仅考验城市管理者的责任担当之勇,也考验破解难题之智。以革故鼎新的勇气破局,以使命在肩的担当破浪,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破茧——龙江岁月改造项目的探索实践,为城市更新交出一份可圈可点的答卷,值得点赞。
“这是个将上层规划、社会需求、专业追求进行有效融合的城市更新项目案例,也是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与艺术创作结合融洽的工程。”住建部原总经济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杨保军对龙江岁月改造项目如此评价,并在去年底召开的第八届城市更新创新大会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该项目的实践经验及亮点。
城市的核心是人。行走在龙江岁月,九龙江畔微风拂过,蓝天与绿波温柔相拥,步道蜿蜒曲折在绿意中穿梭。移步换景,风光无限,让人仿佛置身于画卷之中。越来越多市民深切感受到,城市不只有钢筋水泥,还有诗和远方。
越是关键时刻,越看担当作为。期待城市更新的浪潮中,涌现越来越多改革创新的胆识勇气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让群众感受到更多城市生活之美。
来源:福建日报漳州观察 记者:潘园园 杜正蓝 通讯员 方福钦 陈群
您若有什么想法或建议,
欢迎留言交流!
《漳州楼市情报》公众号栏目推荐
责编:漳州楼市情报 整合编辑
免责声明: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文章内容及图片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公众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楼盘信息有效期:发布之日起7天内(面积为建筑面积)
特别说明:各楼盘文章中所涉及学校施教区划分,均以当年教育局公布为准,不做任何承诺。
- End -
微信最新改版
没有“星标”和“在看”
会找不到我们的动态
快把“漳州楼市情报”设个星标
快人一步获得漳州楼市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