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综合菲律宾多家媒体持续报道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编队在吕宋岛附近的动态,称其一度接近菲海岸仅4公里,并罕见以完整战斗编队穿越巴布延群岛,甚至进入美军反舰导弹射程范围。这一行动迅速引发国际关注,西方媒体将其解读为“中国展示肌肉”,而事实上,此次远海训练更凸显了中国海军常态化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提升,以及维护区域稳定的战略定力。
首先、实战编组亮相,山东舰远海训练“不寻常”。菲律宾军方披露,此次山东舰编队包括1艘航母、6艘驱护舰及2艘支援舰,疑似配备潜艇,构成标准的航母战斗群配置。这种高规格编队罕见出现在西太平洋,表明中国海军正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山东舰并未选择传统的巴士海峡或巴林塘海峡航道,而是直接穿越巴布延群岛,航迹紧贴菲律宾吕宋岛北部。
这一路线既是对复杂水文环境的实战检验,也体现了中国海军对国际航道规则的熟悉——巴布延群岛间水道属于国际海域,中国舰艇依法享有航行自由。很明显山东舰航母出现在菲律宾海岸4公里“怼脸”距离,这就是专业视角下的战术逻辑。菲媒称山东舰一度距海岸仅4公里(后修正为约40公里),显然,菲律宾媒体在刻意渲染威胁,似乎中国航母已经登陆了菲律宾一样。
但是对于4km与40km之间,其实对于中国航母编队没有多大区别。现代航母编队通常在外海活动,极少贴近他国领海基线。更可能的情况是菲方将编队中的护航舰艇误判为航母,或混淆了“最近距离”与“编队主体位置”。即便山东舰确实短暂接近菲海岸,也符合“无害通过”原则。中国海军近年来在南海、西太的常态化训练,核心目的是锤炼远洋作战能力,而非针对特定国家。
更值得关注的是,山东舰编队航经区域与美菲“肩并肩”军演区重叠。美军此前在吕宋岛部署的“堤丰”中程导弹系统射程约300公里,而山东舰舰载机作战半径同样覆盖演训区。这种“相互威慑”态势,实则是大国海权博弈的常态。 更令我们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同一时间,美军“尼米兹”号航母编队现身菲律宾以东1000公里处。尽管双方未直接对峙,但山东舰的航向被解读为“前出拦截”。
事实上,这种远海“同台”更似一场默契的战术演练。中国方面是验证航母编队突破“第一岛链”、实施区域拒止的能力。而美国方面则测试盟友体系对前沿部署的支援效率。值得玩味的是,菲律宾作为“舞台中心”却显得被动。菲总统马科斯一方面强调“不会允许本国被用作攻击跳板”,另一方面又加速对美开放军事基地。中国海军此次行动,某种程度上是对区域安全风险的预警,中国肯定要稳定局势。
那么为何中国此时展现“霸气”?恐怕多维度的战略考量才是重点。2023年以来,美军获准使用菲北部9个军事基地,其中3处靠近台海和南海。山东舰编队此次航线恰好覆盖这些基地的辐射范围,传递出“中国有能力监控关键区域”的信号。同时中国也要锤炼“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在美军导弹射程内航行,既是对编队防空反导系统的实战测试,也验证了“以攻代守”的战术可行性。
中国国防部多次强调,远海训练是“年度计划的一部分”。越是复杂的区域局势,越需要展示实力以遏制误判。正如外媒所言:“山东舰的靠近不是为了开战,而是为了避免战争。” 山东舰的此次行动,是中国海军从“绿水”走向“深蓝”的必经之路。无论是贴近海岸的航行,还是与美航母的“同台”,本质上都是国际法框架下的正常训练,不存在菲律宾媒体解读的那种渲染威胁。
对于菲律宾而言,与其炒作“威胁论”,不如反思为何域外国家在其领土上部署进攻性武器;对于全球观察者而言,更应看到中国海军崛起背后的防御性逻辑——唯有具备制衡能力,才能真正维护和平。
未来,随着中国航母编队类似的“霸气亮相”或将成为常态。而区域稳定的关键,始终在于各方能否恪守“不冲突、不对抗”的底线智慧。若菲律宾对此执迷不悟,妄图以美牟利,恐怕菲律宾将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