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各地的挂牌量数据就知道有多吓人了。全国挂牌量超过10万套的城市榜单上,重庆高达17.2万套,成都超过17万套,天津也有15万多套。重点14城中,有11城的二手房挂牌量还在继续上升,杭州涨幅最高,达到15.24%。苏州、厦门、郑州、佛山紧随其后,环比涨幅都超过5%。
这波“挂牌潮”已经连续五个月了。让人担忧的是,就算各地政府使出浑身解数放松调控,市场反应还是冷冰冰的。
政府急了,开始出奇招
眼看楼市不给力,各地政府可是拼了。有的地方搞起“三方联动”:开发商、中介和卖家一起合作,中介和开发商约定时间内必须把房子卖出去,然后把款项给卖家,让他们能买得起新房。
更有城市让国企出面收购老旧小区,改造成保障房,让卖家拿到部分放款和“房票”,去买指定楼盘的房子。
可惜,这些花样百出的招数,也挡不住二手房市场的寒意。
为啥会出现“抛售潮”?
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是,多地二手房挂牌近一年都无人问津。核心城市的房子都难卖,三四线城市就更不用说了,房子真成了“不动产”,只剩下住的价值。
刚需族们不敢轻易出手,投资客们也在观望。那些手握多套房产的人,不少已经开始坐不住了。
背后有三大现象值得警惕:
第一个现象:年轻人不爱买房了
曾几何时,年轻人是房地产的主力军。即使手头钱不多,靠着家里支持,首付还是能搞定的。成家立业的传统观念,也逼着年轻人必须买房。
可疫情之后,情况变了。大面积的管控措施导致各行各业萎缩,许多年轻人被裁员或者不得不啃老。疫情放开后,他们更不愿背负房贷。
在主流社交平台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公开表示不买房。有人甚至选择不结婚不恋爱,用单身生活对抗所谓的“人生正确路径”。这种被一些人称为“摆烂”的生活态度,正获得越来越多的支持。
当年轻人不买房,中年人因信心不足选择观望,楼市又从哪里找新客户呢?
第二个现象:人口红利消失
过去房地产市场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总有人来接盘。但最近几年,出生人口持续下滑。据预估,2022年新生儿可能跌破900万。如果按目前每年平均下降10%计算,五年后每年新生儿约600万,接近死亡率,然后就是负增长了。
没有人口红利支撑,房价难以维持高位。
第三个现象:空置率太高
目前国内房子平均空置率达到了20%多,有些地方甚至超过30%。这么多空置的房子从哪来的?一部分是普通老百姓手里的两三套房,另一部分是炒房客和企业囤积的大量房产。
如果房价开始下跌,这些囤房者会面临巨大压力。自住的人可能不在乎涨跌,但那些把房子当投资品的人就不一样了。一旦他们开始出逃,市场可能迎来雪崩式下跌。
政策层面的三个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层面也有三个值得关注的变化:
- 房贷利率持续下降,从6%一路降到现在的4%左右。今年存量房的房贷利率也终于降下来了,这给那些手持多套房产的人减轻了不小的还款压力。
- 超过30个城市支持“一人购房全家帮”政策。这既是对房价过高的现实认知,也是对房地产行业不景气的一种应对,让购房者的家庭成员能够一起入场。
- 银行端也迎来了“三个不低于”的要求:各家银行自身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增速;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贷款增速。这实际上是在督促银行给开发商放贷。
楼市未来走向如何?
面对当前楼市,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无论推出什么政策,都不会改变“房住不炒”的底线。
大环境已经成型: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一些省份甚至出现人口负增长;城镇化进程放缓,楼市供需关系发生变化,目前是供大于求阶段;购房需求降低,楼市库存持续增加。
有专家指出,手里房子多、没有现金流且背负大额贷款的人日子会很艰难。市场不景气,做生意难,没有资金来源又面临大额还款压力。如果不卖房就面临资金链断裂,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房地产在国内经济中的比重已经相当高了。也许是时候把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和科技领域,而不是继续把房地产放在最重要位置。这是一个几乎没有科技含量的行业。
作为普通民众,面对当前楼市,最好的策略可能是保持观望,理性看待房产投资,根据自身需求和财务状况做出决策。对于刚需族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对有利的购房时机;而对于投资者,则需要更加谨慎,评估长期持有成本与收益。
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最终还需要回归居住属性,而非纯粹的投资工具。这既是市场规律,也是政策导向。
某城市挂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