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眼看着充电功率奔向兆瓦,整个动力电池行业都在上强度。任行业再卷,看完了 4 月 21 日宁德时代发布的三款产品,还是不得不再感叹一句:电池又「卷」出新维度了。
12C 超充、-40 度可用、续航 1500km,这是三款新产品第二代神行电池、钠新电池、骁遥双核电池最明显的三个参数标签。单看这三个参数,对这三款产品的水平就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感受了;更关键是,宁德时代试图让这三个性能出现在同一台车上,「拼」在一起。
一直以来,面对电池消费者都不得不做选择题题:不怕冷的钠电池、能跑长途的三元锂、充电快的磷酸铁锂,选择其中一个特性就不得不放弃另外两个优势,简直成了电池届的「不可能三角」。如果真能让电池们「拼」长补短,那就告别做选择题了。关键是,宁德时代怎么做到拉长长板,同时「拼」长补短呢?
钠新、闪充、自生负极
电池技术的单点突破
如果说宁德时代的「双核」模式提出了新的技术组合方式,那「双核」模式的基础是每一个「单核」电池都能被挖掘出最大的潜力和价值。
比如,这次宁德时代终于让钠离子电池独当一面的量产了。
一直以来,钠离子电池由于原材料钠金属的产量高、成本低、耐低温性好的特性,被看作优化电池成本、优化电池低温表现的选择,不过由于能量密度低于锂离子电池,迟迟没有量产落地。这次宁德时代一次推出了两款钠离子电池「钠新电池」:
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达 175Wh/kg,比肩磷酸铁锂电池,支持峰值 5C 的充电速率和 500 公里续航;
钠新 24V 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使用寿命突破 8 年,全生命周期总成本较传统铅酸蓄电池降低 61%,支持-40 度一键启动。
这两款电池既突破了之前钠电池的能量密度短板,也弥补了目前低温环境下电池性能的短板。更关键的是这两款钠新电池并不是实验室产物,商用的钠新 24V 重卡启驻一体蓄电池将在今年 6 月量产,钠新乘用车电池将会在今年 12 月量产,首发落地巧克力换电车型。
除了钠新电池外,宁德时代还在负极上官宣了技术突破——自生负极技术。
这种技术是在电池首次充放电或循环过程中,负极材料自发形成稳定的微观结构,以取代目前传统的石墨负极。这种自生负极技术既能把负极材料的容量从石墨负极 372 mAh/g 提升到锂金属负极到 3860 mAh/g,也能利用动态优化延长电池循环寿命。当然,挑战在于需要在负极设计精密的纳米结构以诱导材料均匀沉积,工艺复杂;同时需要开发新型电解液。因此宁德时代也专门研发了耐高温电解液以提高电池的热稳定性。
以宁德时代这套自生成负极技术为例,钠离子体系的能量密度可达 350Wh/L;磷酸盐体系的能量密度可达 680~780Wh/L;三元体系的能量密度提升至 1000Wh/L 以上。简单来说,这种负极的电池体积能量密度提升 60%,质量能量密度提升 50%。
此外,宁德时代对神行电池进行了全面升级。第二代神行电池支持 12C 超充,峰值充电功率达 1.3 兆瓦,可实现 1 秒 2.5 公里的无感补能。在零下 10℃低温环境下,15 分钟可从 5%补能至 80%SOC。跟目前行业主流的 4C、5C 相比,充电性能提升了不止一倍。不过,相应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要求也更高。
因此,这次发布会上并没有公布第二代神行电池的量产时间,希望当第二代神行电池上车时,市面上已经能有足够多支持 12C 超充的充电桩了吧。
当钠新,兆瓦闪充、自生负极技术单点突破后,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办这些长「长板」组合到一起,取长补短了。
骁遥双核,怎么「拼」?
记得 4 年前,宁德时代曾在钠离子电池发布会上提出过 AB 电池的概念——把两种化学材料的电池组合到一起,用成本低、低温表现好的钠离子电池与能量密度高的锂离子电池双拼,用不同电芯材料的特性取长补短。
不过,宁德时代「双拼」的野心不只停留在钠+锂上,这次一口气拿出了三种「双拼」组合:
能扛住冰火两重天的「钠-铁」双核电池:钠新电池 + 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用钠电池做先锋抵御严寒,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当后盾,75 度电稳稳输出 700 公里,专门针对北方严寒;
精打细算的「铁-铁」双核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负责闪电补给,新型磷酸铁锂主攻成本控制,每公里省出的 0.2 元电费,够给每天的通勤配杯续命咖啡;
长途征服者(参数丨图片)的「三元铁/双三元」双核电池: 三元电池+磷酸铁锂自生成负极电池,既能提供 12C 超充、也能提供超 1 兆瓦的强劲动力;由三元电池+三元自生成负极电池的「双三元」组合,在轴距 3 米的轿车上配电量可突破 180 度,纯电续航里程突破 1500 公里,从广州到北京一口气不用充电。
当然,为了让双核发挥最大价值,不能简单的把他们堆砌到一起,需要些精心设计的相处法则:先搭建一个彼此独立的能量底座,让双方精密配合。
具体来看,需要一组「高压双核」,保证电池包两个能量区的高压系统能够自由组合,遇到紧急情况时既能实时切断危险,也能保证电池包整体正常工作;同时,低压双核也能毫秒级无感切换,安全互补。
另外,在结构上,两个模块采用” 堡垒式双舱结构设计”,一侧结构受损不影响整体工作;热失控和热管理系统也根据特性分区独立控制,可以说从电池底层做到了双保险。在安全上双保险同时,骁遥双核电池还采用自生成负极技术取代了传统石墨负极,提高能量密度。
当然,这种取长补短、分工协作的电池组合不仅能做「双拼」,未来也能做「多核」——多种材料体系组合,把电池包搭造型六边形战士。不过,「双核」表现如何,还要等到时候见分晓。
最后
在发布会上,曾毓群曾表示:「多核电池的本质,意味着宁德时代将动力电池从参数推动阶段,到了需求引领阶段。」
的确,随着动力电池技术的成熟,我们已经逐渐从里程焦虑中解脱,随着超快充技术的普及,补能焦虑也逐渐没那么明显了。当焦虑逐渐被新技术缓解,消费者也会衍生出更高的需求,一种不需要做出妥协的需求。在这种趋势下,谁能满足消费者「既要、又要、还要」的需求,消灭电池的短板,谁就能引领下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