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温风
2025年上海车展首日,奇瑞展台发生了令人啧啧称奇的一幕。没有流量明星制造话题的奇瑞展台,被近5000名海外嘉宾“占领”——百名老外操着中国方言直播,多国媒体争相体验混动车型的长测挑战,奇瑞展台俨然变成了“几千平米的微缩联合国”。
要知道,大约七八年以前,国内的媒体还纷纷前往底特律、巴黎、慕尼黑、法兰克福、日内瓦,抢先报道海外新车。三年疫情的结束后,我们猛然发现,这个近140年历史的行业已彻底易势。
其实早在2023年,也就是疫情结束首年的上海车展现场,外国面孔的占比就已有抬头之势,而如今,在奇瑞展台,你终于可以切身体会到,中国的汽车工业,已真正处在了世界聚光灯的中央。
这一切也许在旁观者看来有些突然,它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奇瑞,又何以成为这一趋势的主导者?
奇瑞,已进入出海3.0时代
成立至今,奇瑞已收获1630万全球用户的喜爱,其中海外用户超470万,尤其是近年来,奇瑞出海增速和销量占比,都呈现迅猛增长之势,某种意义上说,奇瑞已是一家不折不扣的全球车企。
3月3日,瑞虎5(参数丨图片)X正式达成第100万辆出海,成为继瑞虎7之后,又一款成功迈入"百万出口俱乐部"的车。一季度,奇瑞集团累计出口汽车255,465辆,继续保持月度、季度中国车企出口第一,平均每30秒就有一辆“奇瑞造”销往海外。
数字背后,奇瑞的出海轨迹,可以大致分为这样三段。
1.0时代,以销售为核心导向,建立起了海外销售等渠道,将产品交付给当地用户。这一阶段虽然品牌认知度起点不高,但是奇瑞凭借过硬的产品品质与合适的价格,使品牌在核心国家的“种子用户”心中开始萌芽,并与用户建立起了沟通的桥梁,这也是奇瑞品牌口碑建立的基础。
2.0时代,奇瑞开启了海外生产布局。这是出口达到一定规模后,交付及时性和成本诉求下的必然举措。目前,奇瑞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布局了本地化工厂,同时配备了海外研发团队。当然,这些举措的意义远不止于成本或效率,它最终充分带动当地的就业与产业链的发展,与所在国家产生深度融合绑定。海外用户开始对奇瑞品牌产生归属与信任感。
3.0时代,是奇瑞正在全力把握的难得机遇,以技术出海,定义全球行业的标准。奇瑞选择的标签很清晰,要做源自中国面向全球的混动标准建立者。奇瑞联合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一起发布《奇瑞汽车全球混动技术标准宣言》,共同向行业发起倡议,推动中国混动技术建立更高的标准。此次车展,奇瑞会带全球媒体驾驶风云A8、风云T9、智界R7、OMODA C5等奇瑞混动代表车型探索国内各大城市。
那又是为何奇瑞能将自己的出海模式,进化到3.0阶段?而为何混动,又会成为奇瑞技术出海的核心锚点?
混动:One for all
在我总结看来,发力混动,是一种“one for all”的选择,这里,又要分内因与外因来解读。
外因,是全球不同市场需求的最大公约数。世界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电力成本,幅员及人口分布千差万别,现阶段混动产品是超越地域局限的传统燃油车最理想的替代方案。
于用户而言,可以通过减少燃油开支,实现用车成本的直观节约,其收益是可量化、可感知的,自然也就有了极高的接受度。于全球各国而言,以温和的转型方式,不额外付出过高的成本,也能轻松实现减排这一具有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的目标。
而内因,则是奇瑞以理工男的姿态,长期修炼的技术内功。
网络上总有一种幼稚的言论认为,出海车企会“区别对待国内用户和海外用户”。事实上,对于大规模工业生产而言,统一标准的产品,才是最具成本竞争力的。但这又给奇瑞提出了新难题——每一款产品都必须在研发阶段,就满足全球法规的覆盖,同时要在全球市场全工况环境下,具备出色的竞争力,即用技术实力达成“One for all”的诉求。
奇瑞在全球八大研发中心,法规库就已覆盖了中国、欧洲、北美、东盟、澳洲、南美、日本等主要汽车市场,其法规内容也涵盖了被动安全、电池、充电、排放,乃至数据隐私、电磁兼容性等混动车型相关的所有关键标准。要知道,混动技术路线涉及到的法规,是各种动力形式中最复杂的,而健全的法规库,是奇瑞产品“全球统一标准”的第一道准绳。
第二道准绳,则源自严格的全球工况测试开发。奇瑞车型的开发过程中,需要经历超高温60°C、超低温-42°C环境挑战,可以通过深涉水700mm的测试,并可以达成超高速>180km/h持续2h、超长坡>30%持续行驶的标准。
也许巴西用户不会经历-42℃的超低温,中东用户也很难遇到700mm涉水深度的场景,但是奇瑞以更高的自我要求,进行产品验证,是全球用户达成信赖共识的基础。
在这两道准绳下诞生的奇瑞技术,必然也是独步全球的领先技术。46.5%的混动发动机热效率,综合效率高达93%的混动变速箱,全球混动最高转速电机24000prm,全球混动最高功率电机280kW,行业最高油电转化效率3.71kwh/L……这些耀眼数字背后,是“理工男”奇瑞几十年如一日耕耘所积累的护城河。
奇瑞给全球用户传递的是自身混动技术“一招鲜”的功力,但这“一招”背后的“拆解动作”,实则处处有玄机。想提高热效率,,就要压榨每一滴汽油燃烧的潜力,要有更高的滚流比让汽油与空气充分混合,更高的EGR率有效控制发动机内的爆震,以及行业最高的600Bar高压直喷扩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让燃烧更充分;想做93%的混动变速箱,就要对能量的每一分损耗都锱铢必较,通过零拖曳离合器、镜面级齿轮加工和定向润滑等细节,每次提高哪怕0.1%的传动效率,电机要用行业最薄的0.2mm硅钢片,电控晶圆要用沟槽结构,把与“电”相关的内阻消耗,降至最低……
聊到这,你不难看出,奇瑞能成为行业少有的技术出海车企,并选择混动作为技术出海锚点,这一切都不是在沙滩上盖高楼,而是用户端和研发端逻辑完全闭环,且“越挖越有料”的一件事。而奇瑞想做的,不止是在企业内部,将高标准践行到底,更是希望将这样的高标准,赋予全球行业的共识。
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
谈及高度标准化,是作为一款工业品具有成本和性能竞争力的前提。然而,汽车行业所蕴含的价值,也远非工业品这样单一的维度,它所延伸的意义,太多太多。
在出海这件事上,奇瑞除了坚持高标准,还做的一件事,可以概括为“In somewhere,for somewhere”,即不遗余力的本土化。
奇瑞在海外尝试了品牌本土化的新模式,与西班牙老牌车企EV MOTORS合作在巴塞罗那建立工厂,成为首家在欧洲生产整车的中国自主品牌公司。这种模式成功结合了奇瑞的技术特长和埃布罗的品牌优势,使埃布罗这一广受当地民众喜爱的品牌重现生机,并为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在外部环境极其复杂的当下,中国与西班牙的伙伴关系却显得格外坚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奇瑞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奇瑞也将属地差异化开发做到了行业领先水平。不同国家的网络环境、道路环境,决定了奇瑞所释放的车机功能、辅助驾驶功能,都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不同国家用户的用车偏好,也会在部分配置上产生许多差异。这些都对用户洞察能力,产品定义能力以及生产柔性,提出了很高的挑战。奇瑞前瞻性的属地化研发布局,大大缩短了产品与全球用户需求之间的距离,使其真正成为技术领先且更懂当地用户的产品。
如果本地化的产品运营策略,是提高产品竞争力所需,那对整个行业而言,更难能可贵的是格局。所谓“自己淋过雨,为别人撑把伞”,在初创期曾受技术封锁的奇瑞,首次将自己的混动技术专利全球开源,免费授权。奇瑞甚至愿意主动与全球各地的科研机构、高校,就自身的混动专利做更深入的沟通,让混动技术从产品普惠到真正的“源头普惠”,帮助全球汽车工业,尤其是新兴市场的汽车工业,实现共同进步。
全球化是身处当前时代不可回避的命题,虽然有逆势而动的暗流,但身处其中的中国,所展现出的自信、创新、开放、包容与合作之姿,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各国的交口称赞。
而这种姿态不止是一个国家外交部门或商务部门对外所传达的态度,而是每一家中国企业,以及每一个个体所展现出的一股“合力”。全球化背景下,奇瑞正如我们的祖国一样,亦用自己技术领先、开放包容的姿态,为这样的“合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无须评价汽车工业占出口额或者对外投资额的比例几成,我们只需看到,奇瑞所走出的出海3.0模式,将会成为每一个身处时代浪潮下的企业和个体,深度借鉴的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