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一手教育资讯、升学政策解读
科学城一中和实验高级中学,两者都是公办,在志愿表上都是第三批次,这怎么选?今天我们来比较一下。
01
办学层次
科学城一中(于敏科技中学),是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所属的高完中。
2023年10月绵阳市认定学校为首批“绵阳市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学校”;2024年1月31日,教育部官网公示,科学城一中入选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
自2023年开始,学校先后组建了两届科技创新院士班,分别由中国工程院范国滨院士和吴强院士担任荣誉班主任,并先后邀请孙昌璞院士、胡晓棉院士等科学家大咖走进科学城一中校园,为同学们作科普讲座。
四川省绵阳实验高级中学,简称“实高”,是绵阳市直属公立高中,四川省一级示范高中(国重),被评为“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公共机构双效领跑者”“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全国特色建设示范学校”。自创办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实文化”为引领,不断拓展成才路径、创新服务机制,努力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全力打造全国优质名牌高中。
02
办学规模
科学城一中2024年招生计划为550人,2025年招生计划为550人。实验高中2024年招生计划为1300人,2025年招生计划为1300人。
两所学校招生人数相差650人,科学城一中招生人数较少,走小而精路线,实验高中办学体量较大,走规模化路线。
03
录取分数线
科学城一中2024年中考录取分数线为764分。实验高中2024年中考录取分数线为770分。
两校录取分数仅相差6分,差距不大,但录取分数均在750分以上,是绵阳市录取分数较高的学校之一。
04
出口成绩
2024年,科学城一中高考600分以上特优生,较去年增加30人,双一流院校录取达到历史新高,李闻皓同学被北京大学提前批录取。学校在2024年普通高中教育质量评价及2024年义务教育质量评估中斩获特等奖。
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4名同学成功入选天府英才计划,入选人数绵阳市排名第二。
2024年高考,600分以上特优生超百人,实现历史新突破,重本硬上线人数强势突破千人大关,学校以亮眼成绩领跑绵阳市教育战线,荣获“绵阳市高考质量A1组学校特等奖”“绵阳市高考质量强基人才培养一等奖”“绵阳市高考质量国防人才培养一等奖”。
05
办学特色
·科学城一中
1.地缘优势 资源整合
作为“离科学家最近的中学”,科学城一中享有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学校积极构建“在科学家身边成长”机制,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邀请在绵科学家进校园举办讲座,拓展科学教育资源。这些讲座内容紧密结合前沿科研成果与社会发展需求,从核聚变到“三体人”,从航天科技到新能源开发,为学生打开一扇扇通往科学前沿的窗户,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使学生能紧跟时代科技步伐,感受科学魅力与创新活力。
于辛先生、胡晓棉院士与科一学生座谈
2.改革发展 课程建设
学校以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为核心,构建“教学、科研、培训”一体化的校本教研体系。
学校“科学智慧”课堂建设为目标,以“四维度五环节六实现”为路径,系列化、主题化、项目化高效推进。出台《课堂改革建设整体规划》《教研组备课组高质量建设指导意见》,强化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丰富完善课堂建设模式,推进启发体验、互动探究、主题项目等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应用。
3.特色班型 人才培养
少年科学院
作为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学校坚持以科技特色化教育为着力点,全力打造少年科学院。
少年科学院整合各方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社团活动,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等多个前沿领域,全面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欲望,为不同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成长的肥沃土壤。
科创院士班
学校充分利用中物院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成功组建科创院士班,并邀请院士担任首席班主任,这一独特的教育模式将顶级科研智慧引入校园日常教学。
2023年,学校组建首届科创院士班,聘任中国工程院范国滨院士为科学城一中“科创院士班”首席荣誉班主任;2024年,学校扎根科学沃土,积极响应国家和时代需求,开展了2024年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遴选,组建第二届科创院士班,邀请中国工程院吴强院士担任首席荣誉班主任。
范院士参加主题班会
院士们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为同学们举办科普讲座,利用自己深厚的学术底蕴和丰富的科研经验,亲身示范科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宏伟的科学理想,培养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学术殿堂的熏陶中茁壮成长。
·实验高级中学
1.531智慧课堂
“531智慧课堂”模式,以学生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关注过程生成,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思维得以激活、活力得以释放、智力得到成长。
2.大数据研究 精准教学
学校依托大数据研究中心,建立学生学习和成长数据库,制定个性化教学目标,实施精准教学。同时,建立大数据学科教学资源库,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形成学生个性化成长手册。学校课题《大数据在学校促进有效教学的应用研究》更是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评选中荣获省级一等奖。
3.多元成才 课程体系
学校坚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教育理念,深入挖掘“实文化”内涵,构建了“实沁”“实健”“实雅”“实创”四大课程群,共15类 95门校本课程,形成了多元、开放和创新的“崇实”课程体系,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成才。
4.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学校以“集核心科技,创智慧未来”为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智能大赛”为核心,以机器人中心、数字实验室、“创客”活动室为平台,创建了绵阳市唯一的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基地。
06
综合比较
来源:各校官微
编辑:Helen
审核:Dav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