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沂孙,1812年或1813年10月16日(嘉庆十七年或十八年九月二十三日)。 逝世日期:1884年(光绪十年),也有说法认为是光绪七年(1881年),但根据其他资料推断应为1884年。 字:子舆,一作子与。 号:泳春、濠叟、观濠居士、吉羊居士等。 籍贯:江苏常熟恬庄(今属江苏张家港),祖籍江苏青浦(今属上海)。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举人。 曾任安徽铜陵知县、黟县知县、凤阳知府等职。 早年求学于常州,师从著名学者李兆洛。 辞官后专于学术与书艺,以卖字为生。
工钟鼎、石鼓,篆、隶与邓石如齐名。 篆书尤为擅长,开创了清篆一代书风。 马宗霍《霋岳楼笔谈》评其篆书:“濠叟篆书,功力甚勤,规矩并备,所乏者韵耳。”
学术贡献: 精通周秦子学、训诂学、方志学和文字学。 著有《管子今编》、《庄子正读》、《文字说解问讹》、《在昔篇》等多部学术著作。 其他才能: 诗人,有《观濠居士诗集》传世。 精于篆刻,留有大量印稿。 参与编修《安徽通志》。 曾参与皖南军务,有军事才能。
杨沂孙的篆书用笔方圆并施,起笔多以藏锋为主,时掺方笔,收笔处戛然而止,呈现金文刀刻的峻峭感。 他的线条凝练挺拔,内含筋力,转折处或方或圆,亦方亦圆,无一节圭角,不露起收笔痕迹。同时,他的篆书线条粗细多有变化,既不失厚重,又显得透气、丰富且雅静。
杨沂孙的笔画线条或外拓或内敛,弧势明显。横画驻锋收笔,劲挺若截;竖画、弧画多提锋收笔,画尾略呈尖细。笔画折转处,其势方劲,内方外圆;而圆转处其势婉畅,内外皆圆。
杨沂孙将篆书字形由传统的瘦长变为方整,使笔画凝练有力,这种结构处理更能够体现金文气象。 他通过缩短字体线条,使笔画减半,从而使字体由长变方。 在笔画搭接处,杨沂孙多采用虚实相应的处理方式,有的接口虽然连上,但又参以飞白,虚实相合;有的接口如金文一般,凝重结实;有的则会断开,给人一种透亮之感。
杨沂孙的篆书作品章法井然整饬,首尾一气,结字工整谨严,有上紧下松、内敛外放之势。他的篆书以静为美,然静中有动。 他的篆书作品体现出典雅的文人气息,静观其字,文雅静谧,字态端正,笔画流畅而透亮,将清代文人风姿展现得淋漓尽致。
杨沂孙在继承前人书风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他的篆书风格对后世书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如吴大澂、吴昌硕等书家都受到他的启发。 总的来说,杨沂孙的篆书风格独特,技艺精湛,是清代书法史上的杰出代表。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留言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核实过后将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