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国家利益、民族矛盾和极端主义蔓延等多重原因,印度也是恐怖主义袭击的重灾区之一,特别是在克什米尔地区,恐怖袭击简直如同家常便饭。
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再次发生针对平民的血腥屠杀事件,从国内外媒体报道来看,一共造成28名游客死亡,受伤者也达到十几人。目前印度军警仍在搜捕疑犯,总理莫迪也中断对沙特的访问提前回国,印度国内舆论纷纷指责,声称是巴基斯坦支持的恐怖组织策划实施了这次恐怖袭击。
(印度每年四五月就达到近40度高温)
目前,印度政府已采取了停止水资源共享、停发签证、驱逐和撤离官员等多个反制措施,不由得让全世界捏了把汗:一直视对方为世仇的印巴两国,会不会因为这次恐怖袭击再次打起来?如果真的爆发全面战争,哪一方又能占得上风?
从公开报道来看,事发在印控克什米尔的帕哈尔加姆镇,这里是当地有名的旅游景区,不但有印度游客,也有来自阿联酋、尼泊尔等国的外国游客。
按照印度警方的说法,当时至少有4名枪手从茂密的松树林里出现,直接对游客们开枪。不过也有消息称,枪手们并非随意开火,而是专门针对信奉印度教的男性游客,还通过诵经、念祷文等方式加以甄别,随后才开枪杀害。
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那么基本可以肯定,这次恐怖袭击有很浓重的宗教色彩,恐怕不能归为寻常的恐怖袭击。
(部分遇袭游客)
对于袭击者的身份,一个名为“抵抗阵线”的武装组织宣布对此次袭击负责,印度《欧亚时报》表示这是一个原教旨主义组织,而且是巴基斯坦支持的“虔诚军”的分支,意在指责是在巴基斯坦的支持下,才会有这次恐怖袭击。不出意料的是,巴基斯坦官方立即否认了这个指控,但依然表示支持克什米尔地区的自治诉求。
这其中有个不太好的信号,是《欧亚时报》在其报道中措辞相当激烈甚至激进,声称巴基斯坦军队“采取这样残暴的手段杀害‘敌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以及“(巴基斯坦)这次厚颜无耻的否认也同样不值一提”。
这些言论看起来还是比较克制,但接下来《欧亚时报》列举了“虔诚军”指挥官阿布·穆萨在4月18日于克什米尔拉瓦尔科特举行的集会上的表态,大意为要在克什米尔地区发动“圣战”并实施流血冲突。
(印度安全部队搜捕疑犯)
更严重的是,《欧亚时报》还提到前一天也就是4月17日,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公开发表的言论,称“克什米尔是巴基斯坦的‘颈动脉’”。
很明显,这是《欧亚时报》在煽动民意,试图用这种方式向莫迪政府施压,或者说这很有可能就是印度政府的授意,为进一步对巴基斯坦展开报复甚至军事行动,奠定舆论基础。
理论上来说,性质如此恶劣的恐怖袭击,引发一次战争或者至少冲突,并不值得意外。但要注意的是,印巴两国的军事力量上各有千秋,比如印度海军有航空母舰、核潜艇和神盾舰,空军也有苏-30MKI双发重型战斗机以及号称四代半的法制“阵风”,同时“烈火”系列弹道导弹的威慑力也不小,更不用说规模庞大的陆军。
(巴基斯坦弹道导弹技术也不差,足够让印度政府和军方忌惮)
巴基斯坦军事力量在总体上不如印度,但其非对称作战能力,特别是巡航导弹和中短程弹道导弹,以及无人机等武器,也完全有能力对印度军队造成实际威胁。即使不论这些,2019年初的“2·27”空战,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印军空战战术体系难以在第一时间对巴基斯坦空军形成压制,反而可能因为一些微小失误,而被巴军找到可以扭转局面的机会。
综合考虑,尽管印度国内舆论沸反盈天,印度政府也表现得极其强硬,但出于政治、军事、经济和地缘等多重因素,印度不大可能因为这次恐怖袭击就对巴基斯坦全面开战。因为轻易言战的话,很可能会让印度掉进地缘陷阱,毕竟现在的全球局势诡谲缥缈,在最终的大方向确定前,发起一场损耗国力的战争百害而无一利。
(最新消息,印军在与恐怖袭击疑犯交火过程中有一印度士兵死亡)
不过若是从全局来看,小规模的报复行动应该还少不了,比如动用战斗机对巴基斯坦境内的目标实施外科手术式打击,或者特种部队秘密实施越境突袭,清除掉印度认为的恐怖组织营地。
如果再大一些,在克什米尔的印巴实控线附近来一两次不大不小的炮击,或者拔掉几个巴基斯坦军队的哨所之类的,也有不小可能。
总之,对平民的恐怖主义屠杀应该谴责,也应该警惕这种极端主义行为的扩散,不过莫迪政府想必能看清其中的关联,制裁和反制措施不会少,小规模报复行动也有可能,但对巴基斯坦发起全面战争不太可能。
不仅是因为地缘政治,其实也是因为真的打起来,以巴基斯坦军队的整体实力以及中国可能的支援,印度迅速占得上风的机会并不大,甚至还可能吃不少亏,所以莫迪政府也不会冒这个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