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责任在巴基斯坦,这是印度在南亚的行动指南。


因为本身就是印巴分治的产物,更因为根本冲不出南亚的印度,只能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巴基斯坦等国家。所以每当有事,印度总是习惯性地趁机将矛头指向周边的南亚邻国。

而当有事的地方成为印度和巴基斯坦拼死争夺的克什米尔,那巴基斯坦必然“在劫难逃”。

伴随着一阵密集的枪声响起,在俄乌冲突激战正酣,巴以冲突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克什米尔这个南亚次大陆的火药桶再次被点燃。

据环球网援引印媒消息报道称,克什米尔位于印控区的帕哈尔加姆镇,于2025年4月22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安全案件,造成了至少26人死亡。

消息传来,正在沙特访问的印度总理莫迪瞬间就坐不住了,马不停蹄地结束了访问,风风火火地返回印度主持大局。


而这个大局,就是在没有追捕到凶手,也没有调查清楚案件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不由分说地把这笔账算到巴基斯坦的头上。

莫迪政府认为,认为这是一起极其恶劣的跨境恐怖袭击,而巴基斯坦就是罪恶的幕后支持者。

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莫迪政府针对巴基斯坦,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祭出了一揽子报复计划,包括停止河水共享、关闭边境检查站、暂停对巴基斯坦公民的签证,以及驱逐巴基斯坦驻印度的军事人员。

巴基斯坦很无语,但也很无奈,因为不怕流氓不要脸,就怕流氓实力强。

从印度的架势看,莫迪已经要求军队戒严,接下来不排除在克什米尔有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可能,而一旦印度的报复计划上升到军事行动层面,印巴极有可能爆发军事冲突,也就是第四次印巴战争。

那么,印度为何会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操作,莫迪政府到底想干什么?静夜史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来看:


一、地缘暗流:万斯访印的历史回响

莫迪发狂的背后,是前段时间美国副总统万斯访问印度的龃龉。

4月21日,美国副总统万斯抵达印度开启4天的正式访问。当天,万斯即与印度总理莫迪进行了会晤,研商经济、贸易和地缘政治等议题。

在美国关税政策席卷全球,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全球贸易和产业链面临深度重塑的敏感时刻,特朗普派万斯访问印度,充分暴露了他试图通过深化美印战略关系,遏制打压中国的险恶用心。

在美国看来,印度在南亚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在印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不容小觑。而作为有强烈区域主导意识的地区大国,印度非常擅长游走于中美俄等主要大国之间,采取“纵横捭阖”的策略,实现本国战略利益最大化。所以为了在与中国的地缘博弈中占据优势,遏制打压中国快速发展,将印度作为在亚太地区钳制中国的战略支点,符合美国的根本利益。

可以说,万斯对印度的访问,是对印度的高度肯定,面对美国的赏脸,莫迪没有理由不投桃报李。


二、恐袭迷雾:克什米尔的战略陷阱

突如其来的克什米尔恐袭事件,在时间节点上充满政治算计:恰逢中巴经济走廊第二阶段关键项目投产,瓜达尔港至喀什的铁路动脉即将贯通。印度国家调查局在袭击发生48小时内便锁定巴基斯坦,其效率与2019年普尔瓦马袭击案拖延4年才出结论形成荒诞对比。这种“超常发挥”背后,藏着新德里的三重战略图谋:

其一,破坏中巴战略通道。通过渲染巴控克什米尔“恐怖主义输出”,为美国制裁中巴经济走廊提供口实。印方指控的恐袭资金流动路线,刻意标注经过中巴边境红其拉甫口岸,企图将反恐议题与“一带一路”安全挂钩。

其二,构建遏华包围网。印度在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提出“跨境反恐决议”,要求对中巴经济走廊实施国际核查,此举与美日澳在南海的“自由航行”形成东西夹击之势。莫迪政府深知,只要能在中国西部制造安全焦虑,就能牵制其东南沿海的战略资源。

其三,离间中亚布局。借恐袭事件向上海合作组织施压,破坏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反恐合作。印度在撒马尔罕峰会上要求将巴基斯坦逐出上合,实为斩断中国“西进战略”的多边支点。


三、莫迪的权谋:危机转嫁与威权建构

在艾哈迈达巴德的竞选集会上,莫迪高举“国家安全”大旗时,台下的失业青年正领取人民党发放的印有导弹图案的免费午餐。这种政治行为艺术,暴露了印度将恐袭议题工具化的本质:当国内通胀率突破7.4%、农民抗议封锁新德里周边高速公路,莫迪需要一场“小型可控危机”来重塑强人形象。

深层数据分析显示,恐袭事件后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指数飙升38%,而对经济政策的负面评价下降21个百分点。这种民意的微妙转向,印证了霍布斯鲍姆的论断:“民族主义是最廉价的麻醉剂”。莫迪更精明的算计在于:通过强化对巴强硬姿态,换取美国在印度入常问题上的支持,同时向俄罗斯证明其“多向结盟”的统战价值。

在查谟-克什米尔邦,印度政府借反恐之名加速推进《国土数字化法案》,将700万克什米尔居民的生物信息纳入中央数据库。这种“安全威权主义”的扩张,与匈牙利欧尔班政府的《主权保护法》、以色列《民族国家法》形成全球右翼浪潮的共振。恐袭叙事成为莫迪拆解世俗宪法、建构印度教国家的绝佳掩护。


四、遏华链条:从克什米尔到南海

印度对巴指控绝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印太战略”的有机组成。五角大楼《2023中国军力报告》特别强调:“中巴军事合作已形成东起南海、西抵波斯湾的‘战略钳形’。”为此,美印在安达曼群岛建设的联合监听站,其监测范围正从马六甲海峡西扩至瓜达尔港。这种军事布局与恐袭指控形成“硬+软”双重打击:

在军事层面,印度在拉达克地区新增3个山地师,其T-90MS坦克部署海拔提升至5000米,明显针对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在外交层面,印度推动伊斯兰合作组织(OIC)通过谴责巴基斯坦的决议,试图瓦解中国在穆斯林世界的伙伴网络。更具杀伤力的是数字战场:印方资助的欧洲智库接连发布报告,将新疆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与巴控区“恐怖训练营”强行关联,构建起抹黑中国的“认知闭环”。

这种多维攻击的战略设计,在南海找到镜像投射:当印度海岸警卫队与越南举行联合巡逻,其舰艇航线刻意选择临近中国石油平台的海域;当印度外长苏杰生访问菲律宾,双方声明特别提及“反对以实力改变现状”,明指台海南海,暗射中印边境。克什米尔的恐袭叙事,就这样被编织进遏华大网的经纬线。


五、破局之道:东方智慧的战略反制

面对印度的攻势,中国在喀什举行“西部·联合-2025”反恐演习,巴基斯坦、伊朗、塔吉克斯坦特种部队首次参演。这场高原练兵不仅展示反恐实力,更用行动拆解“中国纵容恐怖主义”的谣言。更深层的破局发生在经济领域:中巴启动本币结算体系,人民币在巴外汇储备占比升至42%;瓜达尔港自贸区吸引57家中国企业入驻,形成对冲印度封锁的产业堡垒。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中国创造性提出“三不原则”,即不介入历史争议、不偏袒任何一方、不承认单边改变现状,既守住道义高地,又维护战略灵活。当印度在联合国鼓动涉克什米尔提案,中国联合俄罗斯、土耳其等12国提出“和平解决争端六点倡议”,将议题焦点从反恐转向发展,这种“以建促和”的东方智慧,恰似战国时期墨子“兼爱非攻”的现代演绎。

另外,数字空间的较量更具前瞻性:华为帮助巴基斯坦建成南亚首个量子通信干线,使敏感信息传输免受印度网络攻击;北斗卫星为巴控克什米尔地区提供厘米级定位,彻底打破印度GPS干扰系统的封锁。这种技术赋能的战略反制,正在改写“代理人战争”的规则书。


结语:喜马拉雅山麓的文明较量

当印度将克什米尔恐袭责任甩锅巴基斯坦,其战略短视已显露无疑:这种饮鸩止渴的遏华手段,既无法扭转中巴“铁杆兄弟”的情谊,难以阻挡中国经略欧亚大陆的历史步伐,更不可能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得到美国的真正高看。从张骞凿空西域到中巴经济走廊,从郑和下西洋到“一带一路”,中华文明始终证明:真正的战略安全,不在于制造敌人,而在于广交朋友。

可惜,印度稀烂的国情,再加上莫迪眼高手低的秉性,克什米尔危机注定不可能成为印度崛起的助推剂,反而会成为令印度万劫不复的催命符。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