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化为主流的今天

用一双手,一把泥,一炉火

制作出形态各异的陶器

这就是有着

新石器型制

浓郁汉代风韵

南北朝时代特点

明清艺术印痕

之称的“土陶烧制”技艺

这样的技艺不是小说

离我们并不遥远

就在江津区几江街道五举村

有一处叫土红山的小山

曾几何时

这里的土陶烧制冠绝巴渝


1912年,江津地区年产陶器达36万件,到1956年鼎盛时期,土陶制品厂多达17家。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一技艺险些失传。

2012年,一家名为“淘拓陶瓷经营部”的企业,在五举村一家倒闭的泡菜厂原址开业,继续着对这份技艺的传承。


2018年12月,几江街道五举村土陶器制造技艺,成功入选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熟能生巧:5分钟成型

揉泥、闷泥、拉坯、塑形……看似繁琐的程序,在工坊里的制陶师傅手上却只需要短短5分钟。


“十几岁就开始学,熟能生巧。”制陶师傅牟永强说,从小就跟着长辈学习土陶烧制,但由于江津土陶市场一度不佳,他不得不多次前往区外、市外打工。


“淘拓经营部”开业后,牟永强选择了在“家门口”就业,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让他很快成为了企业里的骨干师傅。


如今,一天时间下来,他最多的时候能制作上百个成型陶罐。

匠心淬炼:24小时不离窑口

陶器成型之后,接下来就是进窑烧制,与许多人想的不一样,绝非简单的“点火”了事。


“我们烧制温度有1300多摄氏度。”技艺传承人陈涛的母亲施伦碧介绍,这一温度相比传统陶艺烧制高出近200摄氏度,正是这一独特工艺赋予了陶器更致密的质地。

“封一次窑,烧七八天。”为了维持烧制水准,每次封窑开始烧制后,都会有人24小时守在窑口换人不停火。

而为了确保类似“恒温”的效果,技术师傅要观察天气、湿度,随时调控窑内的火力。


“老话说的,看天时,考手艺。”正是带着这份匠心,经营部一年开窑烧制八至九次,每窑出大小陶器三千多件,却鲜有失败之作。

传承希望:已有更多人接受

手工制土陶,不似工业品那般规整,却多了一份手作的温度与生命力。

目前,经营部出产的土陶品种已有20多种,售价从4元至600多元不等。

令人意外的是,售价最贵的300公斤大酒缸颇受青睐,每年都有不少客户订购,甚至一次订购几十个。


“只要还有人喜欢,我们就会继续做下去。”施伦碧和儿子陈涛有着共同的心声。

让他们高兴的是,近年来,随着非遗文化的推广,五举村土陶逐渐被更多人知晓,甚至有外地游客专程前来参观、购买,这也让他们有了信心。


或许,在这工业化浪潮汹涌的时代,这份执着的手工温度更加珍贵。

全媒体记者:苏展 陈俊希

视频编辑:苏 展 贺 奎

编辑:周小川 编审:吴 刚

值班副总编辑:易志慧

总编辑:黄 艳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